3月30日,南通市崇川区唐闸镇街道联合崇川区全民阅读促进会在南通市图书馆高店社区分馆举办“青团染春色 诗韵寄追思”清明主题阅读活动。20组亲子家庭在柳丝轻拂的春意中,坐上“小板凳”,开启了一场融合节气知识与非遗技艺的文化之旅。
古今对话:解码双重节气密码
清明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鴽(rú),三候虹始见。此时气候清爽,景物明朗,气温回暖,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清明节气到了春秋时期,才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重大的节日,这跟寒食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说到寒食节,就不得不重温一下晋文公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阅读志愿者李蕙娓娓道来,从清明节气的由来,到其与寒食节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个历史典故、一段段文化知识,仿佛一幅幅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在“清明飞花令”环节,参与者们接力吟诵带“雨”“柳”“风”字的诗句。当“梨花风起正清明”遇见院中盛放的梨树,当“万株杨柳属流莺”应和着屋檐下的鸟鸣,当“清明时节雨纷纷”道尽清明特有的忧愁氛围,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古今共鸣中迸发,大家纷纷沉浸在古人对清明的独特情感与细腻描绘之中。
手作青团:艾草香里的文化基因
清代文学家、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如此记载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了解完清明文化,最受期待的 “制青团” 环节正式开始。面点老师现场示范青团的制作方法,参与活动的亲子家庭随着老师的指导迅速行动起来:大人们将焯过水的艾草捣成汁液,熟练地揉面,新鲜的艾草汁与糯米粉充分融合,形成碧绿的面团,孩子们则小心翼翼地把低糖豆沙、芋泥等馅裹进翠绿的面团,现场一片温馨忙碌。
“糯米团黏得离不开手,老妈笑我在捏非遗橡皮泥。当艾草香气从锅里蒸腾而出,我突然懂了——我们捏的不只是美食,而是把春分雨、清明柳都包进文化基因里的超酷手工!”来自南通第一中学高二(2)班张懿杨同学说。
文明新韵:传统节日的当代表达
“本着低碳环保的原则,严禁在小区内的草坪上、高压线下、汽车旁、化粪池边及工地、工棚、燃气管道旁焚香烧纸。自觉维护环境优美整洁。”文明志愿者严铜彤带来一组《文明祭祀消防安全提示》漫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家普及了清明祭扫时的注意事项,引导大家践行文明新风,让清明真正“清明”又“文明”。
漫画以生动笔触勾勒出鲜活场景,为公众划出清明祭扫的“安全边界”,引发热烈讨论。从焚烧纸钱到云端追思,从鞭炮喧天到静默献花,近年来,当代人用科技重新诠释着“祭扫先祖”的精神内核,以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形式守护文化根脉。祭祀形式创新,意味着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中焕发新生,清明的文化基因正在当代土壤中萌发新芽。
当美食体验遇上亲子互动,当知识讲解融入动手实践,传统文化正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活动尾声,每位小朋友都收到了“全民阅读·小板凳阅读存折”,首页已盖上一枚印花。工作人员鼓励孩子们在社交平台分享活动感悟,每一条真诚记录都可再添一枚印花——全年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即可兑换小板凳书签、节气笔记本等文创周边及正版图书。这份充满仪式感的互动设计,让文化传承与阅读习惯在积分累积中悄然生长。
下一步,南通市崇川区唐闸镇街道将继续以“小板凳”为主题,以南通市图书馆高店社区分馆为主要阵地,不断拓展亲子阅读空间,为辖区亲子家庭带来更多温馨的阅读活动,让亲子阅读成为习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李蕙 严铜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