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理性务实推动具身智能创新发展
江苏
江苏 > 教育 > 正文
站内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理性务实推动具身智能创新发展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在2025中国具身智能大会(CEAI 2025)作题为“具身智能:学科交叉的新前站”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具身智能是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路径,是学科交叉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新前沿,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产业界要多措并举,理性务实推动具身智能创新发展。

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最早由艾伦·图灵于1950年提出,其核心定义为:‌物理实体通过与外部环境持续交互而不断增长的智能‌。人类智能的形成即源于此过程,如猫的智能水平差异实验表明,与外界交互的程度直接影响智能发展。

汉字“智”隐含着具身思想

谭铁牛认为,祖先创造汉字“智”字时,其造字逻辑(“知”与“日”的结合)隐含着“知识需通过实践积累升华”的具身思想。《荀子·正名》里有一句话,“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也就是通过学习获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叫知识的知。“只有把这些知识通过相应的思考和跟外部的验证,才能上升为对外部世界规律性的认识,‘智’字是上下结构,知就是知识,日就是表示知道,意味着时间、经验和经历,也就是说‘智’是由知识和时间经历的积累构成的,这里面就包含了具身的概念。具身智能是生物智能形成的基本,通过研究具身智能,对研究认知科学有促进作用。”

谭铁牛指出,具身智能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萌芽起步期(1940—2000):具身智能研究停留在认知学讨论和早期实验性尝试,模式识别、控制、机械各自发展,未能形成具身智能系统级合力。二是技术积累期(2000—2022):深度学习技术取得突破,人工智能各分支得到长足发展,“深度学习+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各学科逐渐围绕“具身化”融合展开研究,但更多集中在单一任务泛化性,缺乏一体化具身智能研究。三是快速发展期(2022—至今):大模型的创新突破使具身智能研究步入快车道,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仿真、认知学等学科领域开始围绕具身智能呈现深度融合趋势。

为什么要研究具身智能?第一,可以‌突破传统AI局限,重塑人工智能发展路径,为探索人类智能形成机制提供新视角。‌‌传统人工智能依赖“算力+数据”的堆砌模式,存在性能提升瓶颈和场景适应性不足问题,可以转向生物启发式创新。具身智能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实现“感知—决策—行动”闭环,更接近生物智能的进化逻辑。例如婴儿通过触摸、摔倒等交互行为学习行走,而非预先编程。“人工智能下一步怎么发展?还是要多借鉴生物智能,所以要研究具身智能。具身智能也是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途径。”谭铁牛说。第二,具身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通过物理载体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可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当下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主要是多用智能,主要代表就是多模态大模型。下一步一定是实体多通用智能,它的关键技术就是具身智能。”谭铁牛表示。

具身智能发展五大趋势

谭铁牛认为,具身智能发展将呈现五大趋势。第一,‌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具身智能作为学科交叉的天然载体,其发展依赖于传感器技术、仿生材料、控制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创新。例如触觉传感器的灵敏度提升需纳米材料与微电子技术突破,运动控制的精准性需神经动力学与强化学习算法融合。这一过程不仅加速技术突破,更将催生智能仿生学、认知机器人学等新兴交叉学科。

第二,‌任务模型向广域基座演进。‌当前基于特定场景的小模型将向跨领域通用化基座模型升级,其关键在于构建‌大规模具身数据平台‌。具身智能需建立涵盖多模态感知、物理交互的开放数据集,通过海量实体交互数据训练出适应复杂场景的通用模型基座。

第三,‌虚实空间深度融合共生。‌虚拟仿真与物理验证的闭环将成为技术迭代核心路径:虚拟空间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智能体快速训练(如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仿真训练效率提升10倍),物理空间则提供真实反馈优化算法模型。二者融合将突破“莫拉维克悖论”,使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中获得类人的环境适应能力。

第四,‌应用边界指数级拓展。‌随着灵巧操作(<0.1mm精度)、多模态感知(触觉分辨率达0.5N)、集群协作(百台级机器人协同误差<1cm)等关键技术突破,应用场景将从工业制造向深海勘探、太空作业、微观手术等极端环境延伸,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美元。

第五,‌创新资源集聚式发展。‌人才、资本、政策将形成“三螺旋”驱动机制。高校重构“智能+机器人”跨学科培养体系,产业资本通过专项基金加速技术商业化,政府则通过创新园区构建“研发—中试—量产”生态闭环。

这五大趋势共同指向具身智能发展的核心规律:‌以物理实体为锚点,通过“数据—算法—载体”的闭环迭代,驱动人工智能从虚拟认知向实体智能的范式跃迁‌。其演进过程既需攻克触觉传感、精密传动等“硬科技”壁垒,更需建立跨学科、跨产业、跨虚实的新型创新生态。

五方面推动具身智能发展

如何推动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谭铁牛提出五点建议。第一,完善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从理论基础到软硬件支撑,从材料、系统到安全评测,再到应用赋能场景设计,行业要持续完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第二,推动学科融合与前沿布局。鼓励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数据平台、算力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具身智能发展创造条件。第三,加强国际与区域协同合作。鼓励国内外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共同推动理论和应用创新研究,构建全球合作网络。搭建区域性具身智能创新平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第四,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索从实验室研究到原型机、整机系统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尽快实现技术向产业化转化。围绕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重点行业建设示范工程,验证技术落地应用效果,同时建立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推动具身智能在产业领域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应用。五是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既懂硬件又懂软件,契合具身智能发展的人才,并促进“产学研”协同。同时,强化人才“引、育、用、留”,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

最后,谭铁牛总结了具身智能产业的重要性。第一,具身智能既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形态,更是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大家更多的时候把具身智能看成人工智能的另外一种形式,这也没错。但在我看来,具身智能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应该走的道路,因为人类智能就是这样形成的,通过自己的感官跟外部交互,在摸爬滚打中形成的。”第二,具身智能既是学科交叉的新前沿,也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新靶点”。毕竟,真正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一定要依靠物理世界。第三,机器人当下备受关注,前景十分广阔,应当理性务实推动其创新发展。“不要设定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不要一哄而上大家都搞具身智能。”

本文根据谭铁牛院士公开演讲整理而成,未经本人确认。

来源:南京大学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