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江苏省机器人减速器行业“智改数转网联”实施指南在泰兴高新区正式发布,与此同时,泰兴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推进活动也同步举办。此次活动吸引了江苏省工信厅装备工业一处负责人到场指导,泰州、宿迁、连云港、盐城等地工信部门负责人及120余家省内高端装备生产企业参会。
泰兴为何能成为全省高端装备产业的焦点?这背后,是泰兴市近年来从传统产业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的深刻变革——通过大力推进“123”特色产业攀升行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的稳定增长。泰兴市在多项指标上位列泰州市第一,规模和增速均稳居苏中县域前列,特别是项目开竣工数已连续10年保持泰州第一,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作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兴市以“向新而兴”“向江而兴”“向绿而兴”“向敢而兴”为着力点,勇挑重担,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
数智赋能,高端装备产业崛起
4月2日活动的核心之一聚焦于机器人减速器行业。泰兴作为全球减速机产业的重要基地,构建了从精密铸造到智能加工的全链条产业生态。工业齿轮箱、行星减速机等拳头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35%的份额,远销80余个国家和地区,持续彰显“泰兴制造”的硬核实力。
2024年以来,泰兴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打造“123”特色产业体系的基础和核心,着眼高端化、智能化、一体化发展,持续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不断赋能产业增长。截至目前,泰兴共有高端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386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数的42.8%。去年,泰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规上开票398亿元,近三年来,泰兴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开票年均增长达10%,海工装备、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能源装备四个细分领域均取得新突破。
泰兴市深耕高端装备产业链,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新高地。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和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泰兴市工信局坚决执行省智改数转网联新三年行动计划,以全面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力。
以德福来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凭借首创的空气循环技术、轻量化技术、静音技术,成为国内自主品牌中智能天窗及推拉窗领域的佼佼者。企业投入近5000万元实施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两条全自动天窗总装线即将投入生产,实现了从20人操作一条产线到仅需14人,从3分钟完成1台天窗到仅需110秒的显著提升。
像德福来这样的企业,在泰兴高端装备领域比比皆是。2024年,泰兴累计获评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3个,省级智能工厂(含5G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方向)16个,省级智能车间54个。此外,通过引导企业实施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业态模式创新,去年全市创成星级上云企业282家,其中三星级188家,四星级59家,五星级35家,新增数和累计数均位居泰州三市三区首位。
今年,泰兴市加快优质项目落地,力争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领办项目60个,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新增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家,依托现有平台孵化科创项目6个以上,确保全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完成规上开票450亿元,2026年突破500亿元大关。
“123”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升级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泰兴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123”特色产业体系的主要板块之一。“123”产业发展战略是泰兴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提出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其核心内涵是培育1个千亿级、2个五百亿级和3个百亿级的特色产业集群。
千亿级产业集群指的是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这是泰兴最具竞争优势的传统支柱产业。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代表泰兴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百亿级产业集群则涵盖新型食品产业、绿色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是泰兴培育的新增长极。
“123”产业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泰兴产业发展从“小而全”向“专而精”的转变,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跃升。这一战略不仅重塑了当地经济结构,更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关键举措。泰兴市通过清晰的产业图谱、精准的政策支持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构建起富有韧性和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123”特色产业攀升行动中,绿色环保产业已成为泰兴的特色之一。相关企业积极抢占节能环保产业“新赛道”,培育新的绿色增长点。南极机械生产车间内,首台船舶甲醇燃料供给系统正在组装,公司不断优化创新生态,与上海交大、江苏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承担科技攻关任务,拥有众多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同时,泰兴市新型食品产业也蓬勃发展,2024年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战场”,创成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省预制菜产业发展示范区,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在园区的“卤江南”最大供应链基地超悦农业,中式卤制品二期项目已建成投产,线上线下齐发力,进一步巩固市场领先地位。
通过“123”特色产业攀升行动,泰兴的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均实现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2024年,全市实现工业开票销售2238亿元,增长8%,总量和增速均列泰州第一。其中,泰兴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国最早的精细化工产业园区之一,泰兴经济开发区产业关联度高、发展本底好,去年跻身全国化工园区前三强。
泰“兴”之路:向新向江向绿向敢
从高端装备产业的数智蝶变到“123”特色产业体系的系统重构,泰兴的产业转型之路始终贯穿着创新驱动的主线。在“挑大梁”的使命下,泰兴市以“向新而兴、向江而兴、向绿而兴、向敢而兴”为破题密钥,继续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书写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向新而兴:强化创新耦合,提速动能转换
泰兴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头号工程”,强化“项目为王”导向,优化招商格局,构建“全域、全员”招商新格局。2025年全年计划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9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84个,力争在50亿级、百亿级项目上实现突破。深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容缺预审和承诺审批制度,确保全年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100个和80个。
泰兴市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迈进,巩固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医药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新型食品、绿色环保等产业规模。计划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0家。加快数字化转型,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行动,培育智能工厂2家、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5%。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拓展集成电路材料、绿色智能船舶、合成生物等细分领域,全年招引重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5个以上。
同时,泰兴市强化创新驱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体系,2025年争取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50家以上,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20家,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6家。优化科技金融服务,深化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向江而兴:深化开放融合,提升发展能级
泰兴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常泰跨江融合先导区,提升开放发展水平。2025年多措并举稳外贸优外资,不断拓宽外资利用渠道,推动“百企出海拓市场”行动,促进跨境电商与产业带融合发展。构建高效交通体系,启动北沿江高铁黄桥站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常泰长江大桥周边功能完善,与大桥通车同步开通“常泰”城际专线,优化交通管理。
全力提升园区发展能级,其中泰兴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精细化工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打造世界级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产业基地。黄桥经济开发区深化南北合作,建设中国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城。泰兴高新区聚焦“专精特新”企业集群,虹桥工业园区打造省新能源船舶研制总装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深化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布局新型食品产业集群,争创全国农产品加工标杆园区。
此外,泰兴亦将聚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盘活国有资产,优化监管机制,增强国有资本投资引领作用。优化营商环境,拓展“一照多址”改革,推广“泰省心”政务服务品牌。推进绿色金融改革,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向绿而兴:推动绿色转型,建设美丽城乡
泰兴积极加快绿色低碳变革,推进铸造行业整治,培育环保绩效标杆企业6家以上,挖掘节能潜力5万吨标煤。新增省级绿色工厂10家,创新“光伏+”模式,年度绿电消费量达4.5亿千瓦时以上。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确保PM2.5浓度、空气优良天数达标,完成长江、淮河流域排口整治,推动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土壤安全监管。
在完善生态基础设施方面,泰兴市今年启动济川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滨江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二期工程。同时,加强长江生态保护,推进天星洲生态岛试验区建设,优化沿江生态廊道。提升城市宜居品质,改造老旧小区4个片区,推进充电设施加装、电梯安全整治,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2个,繁荣文体消费新场景。
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方面,泰兴市严守耕地红线,计划今年引育农业农村重大项目40个以上。提档农村道路80公里,打造生态河道23.5公里,培育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5个以上。深化强村富民行动,发展村级产业项目,提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建成农业综合服务中心2家,助力乡村振兴。
另外,泰兴市聚力“向敢而兴”,鼓足干事创业精气神,锤炼担当为民“硬作风”。大力弘扬“三个不相信”城市精神特质,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用奋斗实干创造实绩、赢得实效。
泰兴市以“向新而兴、向江而兴、向绿而兴、向敢而兴”为战略导向,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通过创新驱动、开放融合和绿色转型,正逐步构建一个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泰兴市将继续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勇挑重担,走在前列,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贡献更多“泰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