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江南,茶香漫山。
当第一缕暖阳拂过茅山脚下,句容的万亩茶园已悄然苏醒——漫山茶园青翠欲滴,芽叶初绽,茶农们指尖翻飞,将春意采入篓中。
近年来,茶产业作为句容五大优势主导产业之一,正努力实现以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愿景。数据显示,句容现有茶园面积4.25万亩,2024年茶叶产量1047.4吨,产值约3.76亿元,其中名优茶产值约占77%。
从茅山、茅管的云雾缭绕,到边城、白兔、下蜀的丘陵起伏,茶垄如绿浪般铺展,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茶乡图”。这里既传承着“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的千年风雅,更孕育着现代化茶产业的蓬勃生机——春茶开采之际,一盏新绿里沉淀着山水灵秀与科技赋能的新故事。
聚势谋远,资源整合筑龙头
地处北纬31.95度的黄金产茶地带,句容是全国绿茶重点产区之一,也是镇江市唯一列入农业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茶叶优势产业区的县市,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等荣誉称号。
论规模,句容茶园面积占镇江全市的55.4%;论茶品,茅山长青、金山翠芽、宝华玉笋、翠眉等名特优茶,一直以来广受茶友青睐,这足以说明句容“这片叶子”的成色。
而茅山长青可以说是茅山茶叶上的皇冠。它的诞生要追溯到1986年,为响应江苏省“一县一名、一市一名”的特色产业发展号召,茅山茶场在继承历史上茅山地区“乾茶”工艺技艺的基础上,对鲜叶原料、品质风格和炒制工艺进行探索,首创研制出条索挺直、鲜爽甘醇的“茅山长青”。2020年,茅山长青获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2024年茅山绿茶制作技艺获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茅山长青已成为一个价值17亿元的区域公用品牌。
“句容茶叶品质并不逊色于市场上的高端品牌,两者的主要差距在于品牌影响力不足。”句容市茶叶协会副会长、江苏句容茅山长青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戴军舰坦言。
句容茶产业如何实现逆势突围?句容市委、市政府给出了一份清晰的战略蓝图——以打造“茅山长青”品牌为契机,优化整合全市茶企资源,推动句容茶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3年3月,句容出台《关于全面推动茶产业资源整合的总体方案》,以顶层设计构建“一带一心一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实施“国企改造、产业固本、科研攻关、品牌提升、茶旅融合”五大行动。
2024年,由句容国投集团投资的江苏句容茅山长青茶业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引领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国有茶企领军平台,并为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大文章埋下伏笔。
戴军舰介绍,目前我们已完成了“茅山长青”全套包装设计,今年计划在茶博园设立营销中心,通过品牌展示和线下营销来提升品牌形象。项目已经动工,计划在年底完工并对外开放。
茶香氤氲,文旅融合开新境
林语堂曾说,中国人视茶为“风雅隐士的珍品”。氤氲水汽间,品一盏新茶,确是爱茶之人最惬意的享受。
一杯好茶的诞生,离不开匠人的坚守与创新。在句容,茅山绿茶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周性枝,以其精湛的技艺诠释着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作为全国技术能手、首届“句容工匠”、“江苏省(茅山长青)制茶大师”,制作茅山长青时,他深谙“看天做茶”之道,在杀青等关键工序上灵活调整,确保茶叶品质如一。
不仅传承非遗技艺,周性枝更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从事茶叶生产工作30余年,收获了如“一种茅山翠眉茶的加工方法”“一种茶叶树与葡萄树套种方法”等多项授权专利。他参与的 “茅山长青品牌推广与句容茶业高质提升”等项目,获江苏省茶叶技术科技推广奖。
茶道之趣,不止于品茗,更在于山水之间的悠然意境。句容市打造的“茅山长青茶旅二日游”线路,串联起茅山茶场、茅山风景区和江苏茶博园三大精品景点,游客可亲手采摘鲜叶、观摩非遗制茶技艺,在茶香氤氲中领略“茅山长青”的独特韵味。
2023年,“茅山长青”茶旅二日游线路成功入选了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成为句容茶文旅融合的典范。
在探索茶旅融合的同时,句容也着力在茶品质、茶文化等方面做足文章,让这一片叶子得以“长青”。
一方面,确保品质传承,1986年研制出“茅山长青”,2001年句容就制定了“茅山长青”茶和“‘茅山长青’茶生产技术规程”,入选江苏省级地方标准,为“茅山长青”茶标准化生产制定了统一的地方标准。
另一方面,激活茶文化资源,目前长青公司正着力对句容茶叶发展脉络、技艺传承等进行系统性梳理与深度挖掘,将茶文化遗产与当地特色元素进行融合打造,向外界讲述句容茶文化故事,为品牌注入持久的文化生命力。
从一杯茶到一方山水,从非遗传承到文旅创新,句容正以“茶”为媒,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
科技破题,智慧茶业展新姿
当机器人精准采撷清明前的第一芽嫩叶,千年茶业正书写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现代篇章。
茅山茶场在句容市率先采用了机器人采茶技术,在提高采摘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对人力资源的依赖。
在下蜀镇窑业茶场,随着采茶机掠过茶树顶梢,新鲜的嫩叶纷纷落入收集袋中,短短五分钟便完成了一整垄茶树的采收作业。“采用机械化采收后,效率得到显著提升。”窑业茶场负责人介绍道,“现在一个采茶机组日均可采收鲜叶3000斤,六个机组协同作业,仅需两周时间就能完成830亩夏茶的全面采收任务。”这一转变正是句容茶产业向科技要效益的生动缩影。
当前,句容茶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已初见成效:全市先后在茅山、方山茶场基地实施了300余亩高标准茶园改造项目,通过植入前沿信息化手段,茶园仿佛被赋予了“智慧大脑”,管理人员即便足不出户,也能对茶园的土壤墒情、空气温湿度、病虫害情况等生长环境要素实现精准监控与智能管理,茶叶品质由此得到质的飞跃。
值得一提的是,生态高效的复合种植模式也是当前句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茅山镇采取的“食用菌+茶叶”立体栽培模式,不仅提升了亩均效益,菌渣返田还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养分含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据句容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透露,通过优良品种推广和新技术应用,全市茶产业产量、产值持续攀升。
他进一步介绍了,当前句容在茶叶种植中探索出三条科技赋能路径:
1. 生产智能化:采用新工艺、新设备等,引进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提高茶叶生产、储存、包装能力。
2. 防控生态化:通过采用生物防控,利用太阳能充电等,诱杀茶园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提升茶叶品质,保护生态环境。
3. 管理数字化:部署防霜扇、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等设施,使茶园抗灾能力提升。
4.25万亩茶园里,新芽勃发的不仅是茶叶,更是一种发展智慧——如同制茶讲究火候,产业升级更需要把握节奏。
当春茶飘香时,这片土地正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续写“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新传奇。句容茶香,从这里飘向世界,这片承载着历史底蕴与现代科技魅力的茶产业,也在飘向一个更具韧性的未来。
图片来源:杨志国,句容市委宣传部,句容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