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2025国际标准化(麒麟)大会在南京启幕,全球400余位顶尖专家、国际组织及企业代表齐聚,共议“碳足迹国际标准”这一核心议题。此次大会不仅是中国首次推出“本土化产品碳足迹服务平台”,更发布了两份重塑可再生能源规则的IEC白皮书,标志着中国正从“跟跑者”转向全球绿色标准的“规则制定者”。
中国为何抢占碳话语权?
当前,全球绿色贸易壁垒高筑,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政策倒逼各国加速碳标准布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碳排放国与可再生能源投资国,亟需打破“被动适配”局面。此次大会释放明确信号:通过“标准+技术”双轮驱动,中国欲主导国际碳规则,为“绿色制造”争夺定价权。
值得关注的是,大会发布的“本土化产品碳足迹平台”直击痛点——该平台整合11项国家计量基准,覆盖从原料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核算,且认证结果获国际互认。这意味着,中国企业未来出口可绕过欧盟碳关税“数据黑箱”,直接以中国标准参与竞争。
三大突破性成果
1. “碳护照”平台上线:企业出海免交“绿色智商税”
平台首次实现“国产化碳核算方法论”,破解依赖欧美工具的被动局面。以光伏产业为例,中国企业凭此认证可降低跨境碳成本。IEC主席乔·科普斯评价:“该平台的打造充分体现了中国碳足迹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全世界打造统一的碳足迹标准做出了积极探索,充分彰显了中国绿色转型、推动全球碳中和的决心和大国担当。”
2. IEC白皮书剑指未来:中国牵头制定光伏、水电新规则
《新兴光伏材料和技术》白皮书直指钙钛矿技术产业化瓶颈,呼吁建立材料稳定性等标准体系;《智慧水电》则提出“数字孪生+AI”的智能调度方案。两份文件由中国专家主导编制,德、韩等国参与,意味着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标准领域已握有“议程设置权”。
3. 中德合作升级:南京成国际标准“孵化器”
德国电工委员会(DKE)在南京设立VDE代表处,双方将共建标准互认机制。这一动作被视作欧盟对华碳标准体系的“变相认可”。业内人士分析,中德合作或为破解“绿色贸易战”提供新路径。
专家视点:标准战背后的大国博弈
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指出:“碳中和本质是技术竞争,更是标准竞争。”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朱美娜则强调,中国将推动国际碳规则“从互认走向共治”。
凤凰网观察到,此次大会的深层逻辑是:通过输出标准,中国正将庞大的新能源产能转化为规则影响力。若碳足迹平台及白皮书建议落地,全球光伏、水电产业链或将迎来“中国标准时间”。
如何让世界“买单”?
尽管成果亮眼,中国标准国际化仍面临阻力。例如,欧盟是否认可本土化平台的核算结果?钙钛矿标准能否成为全球共识?对此,大会提出“三步走”策略:加强国际互认、深化技术合作、搭建开放平台。
此次南京大会不仅是一场技术盛会,更是一场“绿色权力”的重新洗牌。当欧美用碳关税筑墙时,中国选择用标准“拆墙”。这场无声的较量中,谁制定规则,谁就掌握未来,而中国的答案则清晰写在南京——以开放之名,行引领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