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南京市召开2024年知识产权工作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二〇二四年南京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作为连续22年发布的知识产权“年度答卷”,南京以制度保障筑牢创新根基、以多部门协同织密保护网络、以工作机制优化提升服务效能,展现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的“南京范式”。
据了解,2024年南京有效发明专利量突破15.8万件,数字经济专利占比超六成,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成功率逾84%,多项核心指标持续领跑全省,全球创新指数排名首进世界前十。
制度保障赋能创新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白皮书显示,2024年南京市围绕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建设,打出一套制度创新组合拳。
新修订的《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于3月正式实施,《雨花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方案》《南京市深化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若干措施》《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南京市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陆续出台,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形成覆盖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体系。
在政策驱动下,创新成果呈爆发式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达158512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7.01件,其中高价值专利占比42.6%。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经济产业有效发明专利量占同区域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比重达61.85%,持续保持全省领先。
“我们推动建设了140个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高价值专利组合32项,专利导航实验区18个。全市现有地理标志商标26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件,其中两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清单。”南京市知识产权局专职副局长何华英介绍。
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2024年,南京市市场监管局查处知识产权违法案件184件,罚没款350.17万余元;行政裁决案件立案58件,结案67件;办理电子商务平台专利侵权纠纷快速处理案件913件;接收调解案件348件,调解成功率达84.17%,平均调解周期20.6天。
“众人拾柴火焰高”。查办一案、震慑一片、规范一行的背后,是司法、行政、仲裁、社会协同的立体化保护网络。
在行政保护方面,全面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加强协同保护、“两法衔接”、“诉调对接”,强化专利纠纷行政裁决,组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健全社会共治模式,多元化解知识产权纠纷。
在司法保护方面,南京更是不断加大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力度,强化知识产权检察监督,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2024年,南京法院创新推出“穿透式一揽子”实质化解知识产权纠纷工作方法,绘就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枫”景。法槌起落间,奏响的是知识产权保护强音。对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庭长徐新以“乌苏”啤酒与“鸟苏”啤酒仿冒侵权案为例,充分说明南京对不同地域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保护的态度。
此外,南京仲裁委员会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纠纷首批仲裁调解试点机构,与江苏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联合成立全省首家江苏(南京)知识产权仲裁调解中心,为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了专业的仲裁调解平台。
全流程服务“优”无止尽
关注企业需求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南京正以数字化改革和专业化服务为抓手,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从“重保护”向“促转化”深化。
南京市知识产权局着力强化产业创新能力,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促进高质量发展,健全产业、园区、企业专利导航立体发展模式,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上线南京市知识产权政务服务平台,46项知识产权办理类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
从数据云端到产业地标,知识产权服务的“无形桥梁”正托举起创新价值的“有形飞跃”。
市司法局会同市公证协会对《南京市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公证法律服务实施方案》增补涉及“数据知识产权”的全新应用场景,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穿上“铁布衫”。金陵海关、新生圩海关、禄口机场海关多措并举推动加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在国门线上筑起知识产权保护的“钢铁长城”。
从政策筑基到机制创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南京的知识产权保护实践揭示出创新生态进化的深层逻辑:制度设计需呼应产业需求,协同治理要打破行政边界,服务创新须直击转化痛点。随着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深化拓展,南京这座创新名城正以知识产权为支点,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