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蓝时代:大湾区氢能赛道的领航者
江苏
江苏 > 盐城 > 要闻 > 正文
站内

氢蓝时代:大湾区氢能赛道的领航者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比亚迪以430.41万辆,创历史新高,深圳也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不断趋近“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目标。在全球能源革命的风口上,除了锂电,当前最受瞩目、呼声最高的当属氢能产业。深圳将氢能产业列为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方向之一,凭借其优越的产业环境与强大的创新能力,这座城市极有可能再次孕育出一家能够改写产业格局的明星企业。

继比亚迪以新能源汽车改写全球汽车版图后,寓意为“氢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氢蓝时代正以厚积薄发之势,在氢能领域复制这一传奇——从全球最大氢燃料电池调峰电站到核电应急电源技术突破,从“车用动力+电站储能”双赛道领跑到全产业链自主化突围,这家总部位于龙华区的企业正在构建一个千亿级产业生态的雏形。有业内人士专门评价:“深圳的科技创新基因与氢能革命浪潮相遇,氢蓝时代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比亚迪式的产业标。”

氢蓝时代:大湾区氢能赛道的领航者

一、技术创新:从"卡脖子"到全产业链突围

翻开氢蓝时代的技术图谱,俨然是一部中国氢能产业的攻坚史。这家注册仅七年的企业,已突破氢燃料电池领域“材料-膜电极-电堆-系统-动力/电力总成”全链条技术瓶颈,手握近400项专利,2021年发布全球首款额定功率132kW单堆氢燃料电池系统,更在2023年连续发布全球首款260kW大功率车用系统、国内首个兆瓦级船用系统和国内首款氢能发电场景专用系统,其技术迭代速度令国际同行侧目。

这种技术爆发绝非偶然。在氢蓝时代国内最大规模的企业级测试基地,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新一代高稳定性兆瓦级长寿命氢能发电系统——这款可改写调峰电站未来的革命性产品。氢蓝时代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机构,通过数年攻关,开发专用抗反极膜电极、抗腐蚀双极板,打造高效率、长寿命发电电堆,攻克气液两相解耦精准调控策略、集成式热管理耦合算法、氢电协同多模块最优电力调度算法、高一致性AI算力仿真等技术,配合工程实施与现场设计、智能并网技术等关键领域成果,形成氢能发电产品行业标杆——氢蓝时代高稳定性MW级氢能发电单系统,构建了组合专利树,实现"研发-仿真-工程-运维"全链条技术闭环。

这种全产业链突围的战略,让人联想到比亚迪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垂直整合模式。正如比亚迪用刀片电池打破磷酸铁锂能量密度桎梏,氢蓝时代正用自主化技术重构氢能产业生态:在交通领域,其燃料电池系统已覆盖重卡、船舶、无人机等全场景;在发电赛道,兆瓦级系统实现7000小时年发电时长,度电成本逼近传统调峰电站。

二、商业化破局:从示范项目到全球最大订单

2024年2月,氢蓝时代以3.7亿元中标大庆40MW氢能调峰电站的消息震动业界。这个全球最大PEM燃料电池发电项目,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证明,更是商业化破冰的关键战役——项目采用工业副产氢发电,年减排2.3万吨二氧化碳的同时,度电成本控制在0.45元以内,首次验证氢能发电的经济可行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战略布局的深度。当多数企业还在氢能交通领域厮杀时,氢蓝时代已开辟“氢交通+氢发电”双战场:在核电应急电源领域,其400kW系统正冲击柴油发电机组的百年垄断地位;在新疆“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项目中,构建从可再生能源制氢到多元应用的闭环。这种多点开花的打法,恰似比亚迪当年在商用车、乘用车、储能三大领域的同步突破。

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2025年初新增订单近6亿元,连续三年实现业绩翻番。在龙华生产基地,产线正为欧洲的“回头客”紧锣密鼓的生产新的电堆订单。“我们的目标是用五年时间,将氢能发电系统成本再降50%。”董事长金晓辉的底气,源于每年将15%营收投入研发的技术储备。

三、政策红利:深圳再造产业新地标

2023年初,氢蓝时代董事长金晓辉作为深圳市氢能产业协会会长,协同十位氢能领域世界级院士和专家向深圳市建言献策,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了深圳市氢能产业的发展优势,提出以深圳特色和深圳速度形成“千亿级氢能产业”,打造“氢能科技、产业和社会先行示范区”和建设“世界级氢能珠峰科技高地”的战略目标。

深圳作为经济大市、科技之都,拥有丰富的科创资源和雄厚的创新实力。在基础研发方面,深圳已拥有众多顶尖高校和研发机构,科创资源雄厚,大批院士专家领衔氢能前沿科技攻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圳氢能科学家生态圈”;在产业集群方面,全市已聚集了200余家氢领域企业,产业链条完备;在创新示范方面,相关龙头企业已投放了国内首批港口氢能拖车、国内最大规模商业化运营氢能通勤车、国内首批氢能垃圾钩臂车、大湾区首批氢能冷链物流车等项目。在这个“圈”中,氢蓝时代作为深圳“链主”企业,无疑是最核心的引擎。政府体系方面,则利用“政策+空间+资金+服务”,精准复刻了当年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策略:

政策赋能:深圳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35年全市氢能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氢能产业在深圳不仅自成战略体系,而且还强势链接、耦合了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低空经济、海洋经济和飞地经济等五大战略产业。我市氢能产业发展已厚积成势,千亿级氢能产业正蓄势待发。

场景开放:深圳市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明确提出,全力推动氢能在重载及长途交通运输领域示范应用。支持在省内高速开通氢能城际客车、自卸车等运输示范线;在深圳港、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物流园区等开展氢能牵引车、公交、通勤班车、观光巴士、冷链配送物流车应用示范。依托城市能源生态园率先开展氢能垃圾转运车应用示范。

金融赋能:深圳市发展改革委明确提出,要加大氢能产业要素保障力度。结合20大先进制造园建设和“工业上楼”项目实施,保障氢能产业用地供给和空间需求,鼓励城市间氢能产业合作,谋划一批市外“飞地”氢能产业园。充分发挥新型储能产业基金作用,加大对氢能重点企业和项目支持力度。

这种系统化扶持,让深圳氢能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正如比亚迪借力深圳成为全球新能源车之王,氢蓝时代正受益于这座城市和大湾区独特的创新生态:其参与的”高性能长寿命燃料电池”国家重点项目,就依托深圳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将燃料电池控制系统精度提升至0.1毫秒级。

在氢蓝时代总部辖区的龙华区福城街道茜坑社区,工作人员再次确认龙华区即将上线的首批氢能共享自行车试运营线路。而随着龙华区能源科技城的规划落地,深圳“氢能产业创新走廊”已初现峥嵘。

四、产业变局:万亿赛道上的模式创新

当全球能源巨头还在争论氢能商业化路径时,深圳企业已给出中国方案。氢蓝时代的崛起轨迹,揭示出清晰的“深圳模式”:

技术市场化:“科学家”和“企业家”加速氢能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以先进技术形成优势产品。场景规模化:通过交通、发电、应急电源等多场景验证,快速摊薄技术成本。生态协同化:联合中广核、中国能建等央企,构建“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场景运营”产业共同体。

这种模式正在改写全球氢能竞争格局。2024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氢蓝时代自研的新一代氢能自行车代表中国绿色低碳创新产品向世界展示,并引发与会嘉宾的强烈兴趣。“他们不仅卖产品,更输出‘制储运加用’整体解决方案,这正是中国制造的新优势。”一位参会的德国新能源专家如此评价道。

五、未来之战:书写能源革命的“湾区样本”

站在2025年的门槛上,氢蓝时代面前展开的是一幅更宏伟的蓝图:借力湾区人才聚集优势,引入多位高阶海外人才,全力攻关第三代高温质子交换膜技术;联合更多能源领域的国央企,大力探索“氢储能+光伏”新型电力系统;在东南亚布局氢能船舶示范基地......这些布局让人看到比亚迪当年征战全球市场的影子。

“深圳企业的可怕之处,在于总能在战略新兴产业中培育出世界级选手。”中国氢能联盟专家指出,从华为、腾讯到比亚迪、大疆,再到如今和未来的氢蓝时代,这种创新基因的传承,正推动深圳在氢能赛道复刻新能源汽车的辉煌。我们期待着,当40MW氢电站的电流并入国家电网的那一刻,世界便会听见中国能源革命的澎湃涛声——而这或许正是深圳献给未来能源时代的最好礼物。

(李驰)

推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