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主题定为“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
南京文脉绵长,悠久的历史始终弥漫着淡雅的书香。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读书、爱书之人曾建起了一座座藏书楼,这些或有名、或无名的楼阁守护了无数珍本古籍,为文化典籍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跟随“博物南京”一起“游览”南京历史上几座具有代表性的藏书之所,领略它们曾经的风貌,感受这座城市的书香传承。
01 藏在清幽山林里的百年古书院
明嘉靖年间,时任南京督学御史耿定向在南京清凉山创办崇正书院。书院建立后,耿定向即令南京所属十四府选拔优秀学生来书院学习,并亲自主讲。崇正书院一时间成为江南儒学的中心书院,江南大儒李贽、汤显祖都曾在此活动。
今崇正书院
从崇正书院走出的众多学生中,最出名的非焦竑莫属。他既是学生,还负责管理书院的日常活动,有时还代掌讲学。万历十七年(1589),焦竑会试高中状元,成为明朝开国后第一位高中状元的南京人。
曾在崇正书院博览群书的焦竑也是一位著名藏书家,他在距离清凉山不远的同仁街建造一座双层木结构的房子,全部用来藏书。这座民间俗称“焦状元楼”的藏书楼,是南京传世最久的私家藏书建筑。
《金陵省城古迹全图》里的焦状元巷
耿定向失势后,崇正书院逐渐废弃,此后的岁月里书院改为他用,几经战火,多次重建。20世纪80年代,书院由著名建筑家杨廷宝主持规划、设计、重建,使这一历史人文胜迹得以恢复。
2025年4月,修缮完工的崇正书院重新对外开放。园内的两株木绣球以千簇琼英缀满枝头,窗棂掩映间幽香扑鼻。在这里,千年书香与现代时光交汇,焕发出新的生机。
02 名震一时的“金陵第一藏书楼”
明清两代,金陵的私家藏书之风兴盛,位于甘熙故居的津逮楼便是一个缩影。
今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
津逮楼由甘福建成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是清代南京最大的私人藏书楼。楼分上下两层,楼上主藏宋元明清历朝的古籍善本,楼下为三代彝鼎、金石字画,收藏颇丰。
今津逮楼
对于费心搜罗的藏书,甘福在十分珍惜的同时也秉持了共享的精神。家族子弟、亲朋学友都可到楼中读书,经过允许还可提供“外借服务”,这大大发挥了津逮楼藏书教子、惠及乡邦学子的作用。当时的名士程春海、朱绪曾、陆心兰都曾到津逮楼借阅藏书。
利用津逮楼所藏,甘福之子甘熙编写了南京地方文献的经典之作——《白下琐言》
咸丰年间津逮楼毁于战火,楼中所藏金石彝鼎及大半藏书尽毁,令人唏嘘不已。一百多年后,津逮楼在甘熙宅第内复建,科技在这里重构了一个光影世界,让曾经藏书万卷的津逮楼化身为 “时光机”,游客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看尽金陵胜景,于如梦如幻的视觉盛宴中,感受金陵城的韵味。
“甘宅雅韵”夜游中的津逮楼
03 从惜阴书院到“江南之冠”
清道光十八年(1838),两江总督陶澍在清凉山建惜阴书院。为了纪念其先祖、东晋名臣陶侃,他以陶侃遗教“大禹圣人,乃惜寸阴”之意,取名“惜阴书院”,勉励后辈珍惜时间,埋头苦读。
清·陶澍篆书立轴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20世纪初,时任两江总督端方赴欧考察,他有感于图书馆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奏请设立图书馆。1907年,端方聘请原任翰林院编修缪荃孙在南京筹办一所图书馆,馆址选在惜阴书院旧址。经过三年筹建,江南图书馆正式开放,馆内收藏了钱塘丁丙的“八千卷楼”旧藏等大批珍贵古籍。
今江南图书馆
1927年,柳诒徵先生出任馆长时,为纪念陶侃、陶澍、端方(号陶斋)和缪荃孙(晚年号艺风)四位,把他们的姓和号合在一起,将藏书楼题名为陶风楼。在柳诒徵的精心治理下,图书馆名声大震,号称“江南之冠”。
近代·柳诒徵魏碑大字中堂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柳诒徵担任馆长期间,还推出了一项很特别的服务。为方便学者长期利用馆藏资料,图书馆在国内首创了“住馆读书”服务项目,读者每月缴纳食宿及杂务费,即可长期在馆阅览。这种“藏以为用”的做法非常接地气,培养了许多人才。据史料记载,胡适、蔡元培、黄宾虹、徐悲鸿等人都曾在此住馆阅览。
图书馆门景及阅览室(时名国学图书馆)
“窃维强国利民,莫先于教育,而图书实为教育之母。” 百年前,端方深感图书馆“开益神智、增进文明”的作用;百年后,我们对书籍和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得更加深刻,同时致力于拓展公共阅读空间,为人们提供更优质、便捷的阅读服务,让开放、共享的阅读新风尚惠及更多的人。
南京市博物总馆所属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和六朝博物馆在馆内设置了公共阅读场所,让游客在博物馆中也能走进阅读世界,享受双重的文化盛宴。 在2024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上,这些阅读空间获得多个奖项。
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欢迎来这些公共阅读空间打卡,与心仪的图书相约,度过一段惬意的时光,感受阅读带来的美好与力量。
周恩来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
荣获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和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公共阅读空间)
周恩来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独特的建筑特色、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社会阅读氛围。为极具红色文化传承与沉浸式阅读体验的红色精神家园。
“译空间”
“译空间”是译林出版社与南京的博物馆共同打造的公共文化休闲空间。“逐月·译空间”设在瞻园逐月楼一楼,陈设古朴,清幽雅致的阅读环境与园林的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荣获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公共阅读空间)
“六朝·译空间”位于六朝博物馆三楼展厅,风格明快时尚,不仅契合年轻人的审美,也适合亲子共读。同在馆内的“六朝·见青山”生活美学空间与 “译空间”相互呼应,为观众带来更加多元的文化体验。
“六朝•译空间”品牌文化空间和“六朝•见青山”生活美学空间荣获“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文博艺术空间)
来源:博物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