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3.8万人的大学习:张家港奋力拥抱人工智能
江苏
江苏 > 苏州市 > 正文
站内

一场3.8万人的大学习:张家港奋力拥抱人工智能

2025年4月,一场覆盖全市3.8万党员干部的“人工智能学习周”拉开帷幕,标志着张家港向“全国县域独具特色的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发起全面冲刺。

从政府部门的系统谋划到传统企业的智能转型,从干部队伍的能力重塑到产业生态的全链条构建,张家港正以全域联动的姿态,书写着“AI+县域经济”的创新答卷。

全城共赴数智课堂:3.8万干部的AI必修课

春日的张家港,涌动着学习AI的热潮。4月7日至10日,一场名为“人工智能学习周”的系列活动在港城大地密集展开,彰显着这座工业强市对未来的渴望。从专题讲座到研修班,从集中轮训到实操演练,张家港以“线上+线下”“讲解+实操”的立体培训体系,实现了全市党员干部AI知识的全覆盖。

这场被誉为“全城共赴的数智课堂”,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灌输,更是一次思维的革新。针对此次学习周,市委书记韩卫强调,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城市转型的实际成效,为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长极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在7日的人工智能专题菜单式讲座上,科大讯飞副总裁方明的一番话,让在场干部深受震撼:“人工智能不是未来的选择题,而是当下的必答题。”作为首场“大师课”,这场讲座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干部们对AI认知的新大门。张家港市四套班子领导集体出席,释放出鲜明信号:这座城市要在AI浪潮中抢占先机,必须从“关键少数”到“绝大多数”形成共识。市委书记韩卫在培训中强调:“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让AI成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新引擎。”

如果说讲座是“启智”,那么4月8日至9日的专题研修班则是“践行”。来自全市各板块的负责同志围绕“AI+制造业”展开结构化研讨,从政策解读到案例剖析,从招商实战到场景应用,课程设置紧扣发展痛点。市工信局负责人的发言掷地有声:“制造业是港城的看家本领,AI必须成为升级的‘催化剂’。”

在“AI在招商线索挖掘中的应用”实操环节,乡镇招商干部亲身体验了AI如何精准捕捉产业动态,直呼“找到了招商新赛道”。这种“带着问题学、奔着实战去”的模式,让研修班成为名副其实的“AI应用参谋部”。

而4月10日启动的通用知识集中轮训,则将AI的火种播撒到基层末梢。在锦丰镇分课堂,近200名基层干部跟着讲师学习“AIGC提示词优化”,当场用AI生成会议纪要、活动方案。“以前写材料要加班到深夜,现在AI秒出初稿,还能根据需求调整风格。”一名乡镇干部的感叹,折射出AI对政务效能的颠覆。这场分3期开展的轮训,通过线上直播与线下教学结合,让偏远地区的干部也能同步触摸到AI的温度,实现了“从机关大院到田间地头”的知识普惠。

如今,“学习周”虽已落幕,但张家港的AI学习热潮并未退去。人工智能知识已纳入党校主体班次和网络学院课程,常态化培训机制正在形成。当3.8万名干部都能熟练运用AI工具,当“用AI思维谋事、以数据驱动决策”成为共识,这座城市便拥有了驾驭新质生产力的“最强大脑”。

传统产业的AI蝶变:从炼钢车间到智慧河道的场景革命

在张家港,人工智能不是实验室里的阳春白雪,而是深入产业肌理的变革力量。当传统制造业遇上AI,一场从生产端到管理端的“场景革命”正在上演。从永钢集团的“一键炼钢”到沙钢码头的“废钢秒级识别”,从城管局的AI助手到海事局的智能监管,港城企业和部门用一个个鲜活案例,诠释着“AI+产业”的无限可能。

走进永钢集团炼钢一分厂,上千个数据采集点构成的“智慧大脑”正在高速运转。工人们坐在控制室,轻点鼠标即可完成过去需要几十人协作的炼钢流程。钢水成分波动实时预警、化验机器人自动磨样分析……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成为现实。

在城市治理一线,AI同样展现出惊人效能。张家港市城管局构建的专属AI助手,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智能管家”。它能同时解析视频监控、网格巡查等多源数据,精准识别车辆违停、垃圾堆放等问题,还能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公共自行车需求热点,实现设施调度的“未雨绸缪”。

海事监管领域的创新同样亮眼。张家港海事局依托DeepSeek模型开发的数据分析产品,成为航运安全的“智慧卫士”。系统自动抓取104家航运公司的运营数据,生成个性化的安全白皮书,点对点推送风险预警。

拥抱人工智能,不少传统企业迈出“大跨步”。国泰新点将自主研发的政务智能体与DeepSeek等大模型深度融合,打造出“AI+政务”范本,开发的“智能话务大模型”已运用于苏州12345热线智能填单等业务。为进军人工智能领域,江苏物润船联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专门成立了人工智能研发团队,历时2年多开发出“繁音AI数字人智能屏产品”,并正式投入商用。

恒美纺织、金红鹰纺织等众多纺织企业选择自主更新、“工业上楼”,投入数亿元从零开始布局智能化新厂房,让生产效能实现质的飞跃。

当传统产业遇上人工智能,众多智慧场景,让新质生产力更加可感。水面上,由苏州飞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清洁船“上岗”,河道垃圾清理迈入全自动化时代;码头上,沙钢集团开发的“废钢一站式服务系统”如火眼金睛,读秒识别废钢等级,每年可节约成本约150万元。

县域AI生态构建:从政策蓝图到算力基石的全链条布局

在AI赛道上,张家港的野心不止于单点突破,而是要构建一个“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这种系统性思维,体现在政策设计的前瞻性、载体建设的战略性和产业布局的科学性上。“先人一步”的战略定力,让张家港抢先绘制出清晰的“AI+”发展路线图。

早在2024年11月,《张家港市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业”的工作方案》便已出台,这份纲领性文件明确了8大重点任务,从场景培育到人才引育,从资金支持到载体建设,为AI与制造业融合提供了“政策工具箱”。方案设定的目标更是令人瞩目:到2027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设计数字化率达100%,机器人(机械手)使用率突破50%。这意味着,未来三年,张家港将有半数工业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率先建成AI驱动的“智造之城”。

目前,张家港共有30家重点人工智能企业,涉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超100家,涌现出“AI+”大模型10余个,实现了从基础层、技术层到应用层的全覆盖。

载体建设是生态构建的硬件支撑。在东渡人才港,“苏州市AI青年创业园”的牌子格外醒目,这里已聚集20余个科技人才项目,成为青年创业者的“AI梦工厂”;集成电路先进材料创新中心即将建成,作为苏南唯一聚焦芯片材料的中试基地,它将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港城智能智造大数据产业园等算力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建成后算力规模将跻身苏州前列,为AI企业提供强大的“数字算力”。这些载体如同珍珠,正在被一条看不见的“AI链”串联起来,形成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闭环。

在产业布局上,张家港展现出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当具身智能机器人成为全球热点,苏州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正研发集“柔性本体+智能感应+自主决策”为一体的仿生软手,让机械手也能实时检测对物品的抓取力;天鹏电源建设的“具身智能动力电源研究院”,已成为宇树机器人等品牌的核心供应商。

这种对前沿领域的提前布局,让张家港在AI产业竞争中占据了“生态位”。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工作专班正在编制新的行动方案,人形机器人、智能芯片、类脑智能等新赛道已列入重点清单,一场新的产业攻坚即将展开。

从干部培训的“知”到产业应用的“行”,从政策设计的“势”到载体建设的“实”,张家港正在编织一张覆盖全域的AI生态网。这里有传统产业转型的生动实践,有前沿技术探索的勇敢尝试,更有一座县域城市对未来的坚定承诺。当AI的阳光洒向港城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种发展范式的重构——以制造业为基座,以场景创新为支点,张家港正撬动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中,这座长江之滨的工业强市,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