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七里:历史轴线上的“时空叠城”
江苏
江苏 > 徐州 > 文旅 > 正文
站内

彭城七里:历史轴线上的“时空叠城”

站在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的观景台上,济宁游客陆兰婷手持圆扇,身着汉服,侧身与266米的徐州第一高楼同框,定格了“一眼望千年”的瞬间。她的脚下,是层层叠压的古城遗址:汉代陶片、明代城墙、清代民居,与头顶的摩天大楼形成强烈对比。

这一幕,恰是徐州“彭城七里”文脉轴线的缩影。

这条南起云龙山脚下4300年前的下圆墩遗址、北至苏轼抗洪黄楼的3.5公里轴线,依次串联黄楼、文庙、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大同街、城隍庙、回龙窝、快哉亭公园、户部山、博物馆等重要历史文化节点,集聚235处历史文化遗存,又与现代科技城、商业中心紧密交织。

彭城七里:历史轴线上的“时空叠城”

行走在“彭城七里”,如同翻阅一部生动的史书。

“两汉文化看徐州,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徐州古称“彭城”,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有着近6000年的文明史和近2600年的建城史。

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是“彭城七里”的重要节点,1800平方米的发掘区内,“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叠城奇观厚达十余米。明代石板路与宋代排水沟上下交错,唐代房基叠压在汉代城墙之上,最深处,战国楚国的陶豆碎片与青铜剑柄清晰可辨……在“彭城七里”,这类“时空压缩”现象比比皆是。

彭城七里:历史轴线上的“时空叠城”

而文明的层累,塑造了徐州独特的城市肌理。九里山楚汉古战场出土的青铜剑,剑柄纹饰既有中原礼器的规整,又带楚地漆器的奔放;户部山明清建筑群中,青砖灰瓦的晋派院落与白墙黛瓦的徽派马头墙相得益彰;云龙湖畔,汉代采石场遗址与现代音乐厅构成超现实对话。

恰如《徐州府志》所述:“北风南韵,尽在此城。”

“彭城七里”,不仅是游客眼中的风景,更是解码城市精神的文化密钥。

当晨曦漫过户部山明清建筑群的飞檐翘角,土城巷口的晨市已然人声鼎沸。羊肉汤的鲜香裹挟着热粥的米香在街巷流淌,南腔北调的方言在此交织成独特的市井交响。这个自汉代便形成的商贸集散地,是徐州“襟要南北、通衢天下”的生动注脚。

转过青石斑驳的街角,乾隆行宫遗址的残垣与新落成的书店相映成趣。在这里,楚汉古战场出土的青铜箭镞与3D打印的工程机械模型毗邻而居,苏北琴书婉转的唱腔与创业者敲击键盘的节奏此起彼伏。从楚韵汉风到现代都会,徐州像一位智慧的老者,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化作包容的养分。

最令人动容的,是深嵌在街巷肌理中的韧性基因。明朝始建的鼓楼,如今重新在淮海大地巍巍而立;洪水漫过的商铺,总能在淤泥中重开张;就连巷尾那家老字号包子铺,也创新推出“非遗早餐盲盒”。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源自大运河激流锤炼出的筋骨,源自“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精神传承。

彭城七里:历史轴线上的“时空叠城”

历史文脉的现代转译,正在重塑城市经济地理。

在“彭城七里”南端,江苏淮海科技城聚集了网易、视达坦诚等358家数字经济企业,其中汉文化元素深度融入产品设计:深度参与《哪吒之魔童闹海》制作的视达坦诚,正着手彭城IP的动画设计,圈粉年轻一代;管委会联合网易云音乐飓风工作室,共同发起徐州主题数字音乐创作活动,《彭城谣》《大风起》等5首代表性歌曲正式对外发布,传递徐州独特的文化韵味;五竹汉服非遗工坊,致力于汉服制作、汉服复原、汉文化宣传,创立“汉颂明棠”汉服品牌,年线上销量超千余套。

北部的鼓楼老城则上演着“新旧共生”的辩证法。春节期间,鼓楼区将把非遗手工制品、文创产品“搬”进商圈,非遗在传承中焕发活力;依托“彭城七里”,这里串联起文庙、城下城遗址博物馆、黄楼等文旅元素,苏宁广场、金鹰国际、彭城壹号等商业载体跨界联动。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中心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27.8%,被央视《新闻联播》盛赞“历史与潮流碰撞‘出圈’”。正在改造升级中的德必彭城壹号街区,也将充分融入“彭城七里”,打造更具徐州特色的街区景观。

彭城七里:历史轴线上的“时空叠城”

苏轼在徐州抗洪时写下“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担当,化为现代徐州人“誓把煤城变绿城”的生态治理决心;淮海战役“小推车推出胜利”的团结精神,演变为今天“老工业基地转型突围”的集体攻坚。在云龙湖畔的《彭城风华》实景演出中,当演员扮演的苏轼高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时,台下观众席总有市民轻声跟诵——历史人物的精神品格,早已沉淀为城市的集体人格。

徐州,这座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正以“彭城七里”为密码本,解码如何将6000年文明积淀转化为发展势能。正如市委书记宋乐伟所言:“精心打造彭城七里是时代所需、事业所需,是群众所盼、民心所盼,是当前必须要干而且要干好的事。”

彭城七里:历史轴线上的“时空叠城”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