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6%开门红:为何苏州永远值得相信?
江苏
江苏 > 苏州市 > 正文
站内

增速6%开门红:为何苏州永远值得相信?

2025年第一季度,苏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答卷:地区生产总值6095.68亿元,同比增长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615.98亿元,增速达6.7%,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贡献突出;第三产业增加值3449.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9%,跨境电商、数字服务等新业态活力显现。进出口总额6325.2亿元,同比增长7.3%,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4.3%,高端装备、智能家电等产品出口增速超20%。

这些数据背后,是怎样的发展逻辑支撑苏州经济在复杂环境中行稳致远?从“苏州智造”的产业升级到“政策工具箱”的精准发力,从数字经济的深度赋能到开放型经济的持续突破,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创新+改革”双轮驱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政策引领:从“新年第一会”到“扩投十条”的战略定力

众所周知,苏州的经济发展目标和运行逻辑具有一以贯之的政策连续性和战略前瞻性。2025年1月3日,苏州市委、市政府延续前两年传统,再次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新年第一会”主题,这已是连续第三年将新型工业化置于全年工作首位。

此次会议上发布的《关于支持制造业企业扩大有效投入的若干政策》(简称“扩投十条”),设定了清晰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内每年推动1000家企业设备更新,实施1000个投资超1000万元的增资扩产项目;远期则规划到2027年实现工业领域设备投资1100亿元,技改投资1300亿元,新增10个以上百亿级工业项目。这种长短结合、梯次衔接的政策设计,为苏州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稳定的制度预期和精准的扶持路径。

“扩投十条”的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政策供给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在项目推进维度,对投资超30亿元的重大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对年度设备投入超5000万元的项目按投资额5%给予补助;对企业设备更新贷款提供3个百分点的贴息。

这些措施直指企业“不敢投”“不愿投”的痛点,有效降低了转型升级的财务成本。在企业培育维度,政策对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或获评独角兽培育的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分别奖励300万元、100万元。

增速6%开门红:为何苏州永远值得相信?

这种梯度培育机制形成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行业龙头企业的完整支持链条。苏州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扩投十条’不是简单撒钱,而是通过精准滴灌培育产业生态,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

与此同时,“新年第一会”提出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十大行动”,目标构建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持续推进“1030”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到2026年,苏州将形成4个万亿级产业,培育15个超千亿级产业,推动规上工业产值达5万亿元。

政策效能在一季度经济数据中得到充分验证。2025年1-3月,苏州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8.6%,延续了2024年的强劲势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产值4111.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6.9%,同比增长7.9%,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49.5%;产业创新集群中,电子信息、创新药物、前沿新材料产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8.3%、15.4%和7.9%。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0.7%,表明政策引导下的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

增速6%开门红:为何苏州永远值得相信?

外资企业进出口3611.4亿元,增长6.4%,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3.7个百分点;同时有外贸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增长10.1%达2.1万家,占全市企业数的76.3%。这种外资与民企“双轮驱动”的格局,正是苏州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生动写照。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苏州创新推出的“政策明白卡”成为提升政策落地效率的关键举措。企业负责人扫码即可查看所有涉企政策,实现了“一卡在手,政策我有”。苏州市委主要领导强调:“政策不能只写在文件上,而要转化为企业的获得感。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个市场主体都能公平便捷地享受政策红利。”

增速6%开门红:为何苏州永远值得相信?

这种服务型政府理念,使得苏州在2025年全球招商大会上吸引了417个投资项目,总投资超3400亿元。政策的前瞻性与执行的穿透力相结合,构成了苏州经济行稳致远的首要支撑。

创新驱动:从“1030体系”到人工智能赋能的转型路径

如果说政策引领为苏州经济提供了稳定器,那么创新驱动则是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4年以来,苏州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聚焦构建“1030”产业体系(10个重点产业领域、30条细分产业链),通过印发百项工作清单、健全“组长+链主”工作机制、每月召开“助企直通”政企恳谈会等举措,形成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系统性方案。这种产业组织方式不是简单的行政划分,而是基于苏州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战略选择,体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智慧。

增速6%开门红:为何苏州永远值得相信?

“1030”产业体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垂直整合能力。按照“一链一长”要求,每条产业链由市级领导担任组长,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部门,协调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恒力、盛虹、沙钢三大世界500强企业,47家营收超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4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20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数全国第三),共同构成了苏州产业创新的“雁阵”格局。这种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跟跑的产业生态,使得苏州在光纤光缆、高端纺织、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了难以复制的集群优势。

增速6%开门红:为何苏州永远值得相信?

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是苏州创新驱动的另一大亮点。2025年2月举行的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聚焦低空经济、医疗、文旅、金融等15个重点领域,推出14条针对性政策。其中最具突破性的是在领军人才计划中设立“人工智能专项”,对顶尖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和1000万元购房补贴。

这种“顶格支持”反映了苏州抢占人工智能高地的决心。钛镭智能科技的仿生手、追觅科技的具身智能扫地机器人、启光德健的AI药物开发系统等创新成果,展示了“AI+制造业”的无限可能。截至目前,苏州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2100家,其中核心企业667家,形成了从智能芯片到垂类大模型的完整产业链。

创新驱动的成效在一季度外贸结构中得到充分体现。装备制造业出口3141.9亿元,占出口总值的77.9%,增长11.1%。其中高端装备出口增长20.8%,智能家电带动家用电器出口增长21%,电动汽车出口增长45.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苏州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693.2亿元,增长14.3%,占全市进出口的42.6%。这种新兴市场开拓能力,正是苏州产业创新国际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苏州创新的另一特点是开放协同。作为全国外资经济集中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苏州善于将外部资源转化为内生动力。2024年新增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和苏南特钢材料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6个,居全省第一。上海—苏州科技集群连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体现了区域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苏州市科技局负责人指出:“苏州的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开放中集聚资源,在协同中突破瓶颈。我们既要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也要海纳百川的全球视野。”

系统施策:从营商环境到消费升级的生态构建

苏州经济的韧性不仅来自产业政策与创新驱动,更源于发展生态的系统性构建。这种生态思维体现在营商环境优化、消费能级提升、人才集聚培育等多个维度的协同推进上,形成了支撑经济行稳致远的综合优势。

营商环境是苏州的核心竞争力之一。4月26日召开的苏州全球招商大会上,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介绍了苏州服务企业的“六个一”举措,即“一中心”:进一扇门(指各级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就能办所有事;“一热线”:12345服务热线;“一张卡”:“政策明白卡”,一卡在手、政策尽享;“高效办成一件事”:多部门联动实现多件事一次办;“综合查一次”:必要的上门检查采用多部门联合查一次,尽量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扰;“换位跑一次”:公务人员以服务对象身份办一次业务、走一遍流程,“沉浸式”查找堵点难点。

“六个一”的突破性举措,构建起了苏州“优无止境”的营商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投资“强磁场”。“你永远可以相信苏州,投资苏州就是投资未来。”市委书记刘小涛在全球招商大会上对全场嘉宾说。

消费升级是苏州经济的新增长极。2024年,苏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万亿大关,达10043.7亿元,成为全国第七个、唯一地级市万亿消费城市。这一成绩的取得与苏州精准的消费促进政策密不可分。2025年一季度,苏州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零售额增长7.2%,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57.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57.2%,显示消费升级趋势在加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在苏州得到充分彰显。

苏州经济“行稳致远”的背后,是“政策引领、创新驱动、开放协同”的系统发力。通过产业升级重塑竞争力,以政策创新激发活力,借开放协同拓展空间,苏州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这种发展范式的核心,在于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以及“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

正因如此,苏州才始终在“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道路上走得既稳又远,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苏州经验”。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