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旧书市集落幕:旧书逢新知 文脉续新章
江苏
江苏 > 南京 > 正文
站内

金陵旧书市集落幕:旧书逢新知 文脉续新章

4月27日,在秦淮区熙南里历史文化休闲街区举办的2025金陵旧书市集圆满收官。这场为期5天的活动书友们纷至沓来,不少市民闻讯也纷纷前来打卡。

旧书找到了新主人,旧书遇到了新知己。本次市集以旧书为纽带,打破传统交易边界,通过“旧书循环+文化共创”模式,打造文化盛宴。

南京拥有近千家书店、600个图书漂流文化驿站、200多处新型阅读空间。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旧书业的历史悠远绵长。明清时期,南京的三山街书肆街和夫子庙书摊区就是在江南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图书集散地,也是数百年间藏书家们喜爱的淘书之地。

旧书为何成为“新宠”?淘旧书活动近年来愈发受到年轻人青睐。活动现场,明清善本、绝版连环画、绝版学术专著……一页页,一摞摞,旧书带着它们的前世今生,被重新“端上”。

“转角遇见书香”,走进熙南里,古朴的石砌路面,“旧书”与“新知”的相逢,在这里发生。

旧书是这场盛宴的主角。本届市集规模创历史新高,一百二十余家书商带来的十万余册古旧书籍及五万余册特价图书,在街角檐下铺展成一条时光隧道。

复兴书店、学人书店、唯楚书店、三槐堂书店等南京老牌旧书店带着各自的经典旧籍、小众孤本汇聚一堂。还吸引了外地的书商参加,南京出版社首次牵手扬州广陵书社,带来了十竹斋文创灯,也为文创板块增添了色彩。

一本南京梅山铁矿借书证、一张渡江战役“立功旗”,让市民触摸城市记忆的肌理。在书市的角落,那些年代久远的书籍被整齐地堆放在一起,它们的主题各不相同:《红楼梦》、《资治通鉴纲目》、《南京古旧地图集》、《金陵四十八景》。这样的陈列,在现今的书店里已经很难见到了。

作家薛冰对于旧书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表示旧书对于没读过的人来说就是一本新书。走进旧书市集,薛冰也淘到了宝:中华书局1947年印行的“中华文库”系列之《木刻初步》,作者刘铁华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推动者,书封上写着“杜肇宗1955年购于南京”。

开市5分钟,市集上就传来好消息:真德拍卖行带来的“明星单品”——清乾隆刻本40册《康熙字典》全套,以3500元的亲民价被一位普通藏书者买走。

学人书店老板阚炜也分享了一段有意义的小故事。一周前,他整理旧书时,发现了一本印有学人书店收藏章的旧书,这本中国神话小册子在24年前售出,当年售价3元;重新上架后4小时内以原价再次售出。“或许这就是旧书漂流的魅力。”阚炜表示。

对于旧书行业,《钟山》杂志编辑、文学博士张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直播时代,旧书行业需要主动拥抱新媒介。可尝试直播带货、古籍盲盒等创新形式,让沉睡的典籍以更鲜活的方式触达受众。在快节奏时代,为爱书人打造沉浸式的淘书体验。”

在推动二手书循环的过程中,阚炜发现近年来,逛旧书店的主力正逐渐年轻化,年轻人对“老东西”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文化的复兴浪潮。

本次市集活动突破旧书交易的单一场景,在街巷中构建起多元文化生态圈。市民徜徉于特价书市,淘得文学社科精品,也能在闲鱼循环市集共探“以旧换新”的消费哲学。

金陵旧书市集落幕:旧书逢新知 文脉续新章

“老板年纪小,东西随便挑。”在小手练摊市集,孩子们带上“爱心好物”摆摊做起老板,将义卖收入直捐公益基金。

沉浸式体验设计进一步激活文化参与感——李白、杜甫以古风NPC形象穿越街巷,与游客吟诗互动;百本“神秘旧书”藏匿于街区角落;诗词灯谜挑战、版权印章集章打卡等12项文化任务,让市民在趣味互动中解锁文创盲盒。

本次市集还采用了“年轻态”旧书经营模式,打破空间界限,闲鱼循环市集集结二手书籍、中古服饰等好物,线上同步开启直播。

这场以旧书为媒的文化市集,不仅让沉睡典籍在流转中重获新生,更让城市文脉在年轻群体的创意碰撞中焕发新姿。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