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增速里的江北新区答案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站内

6%增速里的江北新区答案

4月,春潮涌动。长江北岸,一张新鲜出炉的成绩单也为这个春天添上生机勃勃的一笔。

小北了解到,一季度,新区直管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6.79亿元,同比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多项重要指标在全市各板块中稳居前列,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当下,新区一季度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不俗答卷。

一季度“开门红”,既得益于省市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也是新区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产业发展向新而行、创新能级持续跃升结出的硕果。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作为全省改革开放金字招牌,新区不久前发布《扬子江产业科技创新试验区建设方案》,以创新空间重塑带动资源优化整合,全力建设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站在了“打头阵”的最前列。如今,实验室里、对接会上以及各产业园区的载体之间,一幅向新向未来的发展画卷,鲜活而生动。

重大项目加速推进

春日,万物生长。同样忙碌的,还有新区的项目建设。

不久前,恒河(南京)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建15万吨/年高端卫生材料项目在新材料科技园开工。这个投资10亿元的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仅用时四个多月。投产后,不仅企业年营收将达到45亿元,更将进一步强化新材料科技园石化产业链优势。

恒河越过甬江,来到扬子江畔。放眼新区,总投资约100亿元的金陵石化高端日化品(江北一期)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现场机器昼夜不停运转;总投资5亿元的先声药业大分子产业化基地二期项目,预计今年三季度就将建设完成……

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一个个投资力度大、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重大项目破土动工,其关键支撑作用也在日益凸显——重大项目,正成为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季度,新区铆足劲“项”前冲,共计新开工产业项目82个,138个当年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63.44亿元,主导产业聚链成群的模样正愈发清晰

项目建设,意义重大。重大项目加速推进的背后,“事不过夜服务、永不简单说不”的服务理念,是“新区速度”的底气。

例如,在恒河(南京)15万吨/年高端卫生材料项目立项之初,新区行政审批局就采用桩基先行、分阶段报建改革举措,建立专班协调解决审批过程的难点堵点,助力项目提前开工建设,最终跑出了新区重大项目建设的“最新速度”。

营商环境好不好,用脚投票的企业家感受最直接、理解最深刻。塔吊林立的背后,折射出的还有新区发展的态度与活力。

产业发展向新而行

同样的盎然生机,也在产业园区里。生产加码、出海上市,许多企业也正奔赴“春天里”。

在南智光电的产线上,身着洁净服的工艺工程师们,正专注地操作各类仪器。一季度,这个团队步履不停:不仅推出国内首个光子芯片行业大模型“OptoChat AI”,近日,更是一周连发5款工艺设计包。

驯鹿生物自主研发的CAR-T创新药伊基奥仑赛注射液在中国澳门获批上市,获得该产品的首个境外上市许可;刚售出200余台焊接机械臂的集萃智造,又拿下100台来自俄罗斯的订单;南微医学海外制造中心落户泰国,随后又完成跨国收购……

作为经济运行的基本单元,市场主体的活力,亦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瞄准光子芯片、创新药、机器人,新区企业正在诸多新兴赛道大步向前。而在新区的产业体系中,还布局了自主可控工业软件、高分子材料、器官芯片及仿生大设施、硅基微显示、AI+视听等数个重点方向。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积蓄产业发展新动能,也吸引更多企业、投资人奔赴而来。

3月26日,南京召开2025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会上,总投资额30亿元的芯擎科技全球自动驾驶总部项目落地新区。“我们计划在新区建设自动驾驶总部。”芯擎科技创始人、董事兼CEO汪凯博士表示,新区高度协同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是企业选择这里的原因。他认为,在新区发展,团队可以有更多机会和空间。

芯擎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企业对新区发展的信心,也是政企联动不断为发展注入新动能的美好“心情”。

这份信心,既源自解难题、搭平台、拓市场等系列支持服务,也来源于出入境特殊物品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等制度创新。但更重要的是产业本身的力量——聚企成链、集链成势,经济发展也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能级持续跃升

当然,新区经济发展的韧劲,还需要下好“先手棋”。聚焦创新能级的持续跃升,新区正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走进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的研发区域,一间专业化细胞房里,英诺思生物团队正在埋头工作。作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孵化项目,这支团队聚焦细胞与基因编辑技术,成立不到半年,已有20款产品在研发中。

而在英诺思生物的“隔壁”,还有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一批高校科研团队聚集于此。他们带着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前来,“肩并肩”“门挨门”做转化

“牵手”全国优秀高校,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只是分中心,1月,新区与中国药科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中国药科大学江北创新中心,不仅4个新型学院将入驻新区,还计划5年内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3000人;2月,新区与南京理工大学共建的“近程射频感知芯片与微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里,百名硕博生入驻……

一个个校地项目落地,带来优势学科、创新人才,为新区主导产业注入新的动力,亦为新区发展铺开更广阔的空间。新区正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创新动能转换间,资源优化整合,释放新的可能。

不久前,新区发布《扬子江产业科技创新试验区建设方案》,提出要构建“一港、一园、四基地、八街区”。其中,建设中的南京北站被赋予新的使命:新区将布局一条科创联动廊,招引集聚一批高水平高校知名学科、世界一流科研机构、领军企业科研中心,借助“超级枢纽”交通区位,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在规划中,这个创新空间将实现“下车即园区、到站即科创”,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集结于此,锚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行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关于未来,新区还可以有更多期待。

一季度6%的GDP增速,新区在高质量发展的考卷上写下了不俗的答案,但“长跑”仍在继续。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新区承载着来自各方的期待,此前,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意见,市委市政府的实施方案也全面跟进,万千目光汇成奋进号角。一季度的“开门红”,亦是新起点,向新向未来,新区还将不负使命、奋力前行。

来源:经济发展局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