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京雨花台区的“数据线公园”将于5月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这座全长8公里的空中线性公园,以红蓝交织的步道为纽带,串联起城市断点、社区生活与自然景观,不仅成为南京城市更新的标志性工程,更被周边居民誉为“家门口的诗意走廊”。
一座公园为何取名“数据线”?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对公园形态的诠释,作为江苏省首座高线公园,高是建在空中,线是线性分布,如同一根盘绕的数据线,将“桥在林中穿、人在桥中行、树梢看雨花” 的图景生动具象化。同时也是对产业形态的呼应,公园周边的建筑楼群如同充电宝和硬盘,寓意着数据的传输与存储,通过“数据线”连接各种“电子设备”,象征着为数字城建设招引企业、集聚人才提供强劲动能,而公园作为雨花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示范窗口,也通过智能化设施,为游客提供智慧化、数字化的便民服务和科技体验。
缝合城市,唤醒空间活力
数据线公园位于雨花数字城核心区,东接雨花城市公园,西连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横跨龙西路、数字大道等交通要道。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空中廊桥”设计,约1.2公里的高线段架设在5米空中,蓝色骑行道与红色步道并行,宛如一条“数据线”嵌入城市天际线,串联起华润数字大厦、贾西新苑、省妇幼雨花院区等14处城市空间,缝合了原本割裂的社区、商业与绿地。
公园设计团队从纽约高线公园汲取灵感,但更注重本土化创新。例如,为避免对低楼层居民的隐私干扰,原计划的8公里全高线方案被优化为“空中+地面”结合模式,并通过参数化建模、3D激光扫描等技术,精准定制异形铝板,实现桥梁与景观的严丝合缝。
对于周边60万居民而言,数据线公园的落成意味着生活方式的革新。其中串联的露天剧场、无界书吧、儿童乐园等设施,成为居民休闲社交的新据点。
“公园又新颖又漂亮,家里老人孩子都很喜欢。”贾西新苑居民张先生感慨:“公园设计的分离人车流,解决了地面电动车与行人混行的安全隐患,现在散步更安心。”刚刚在附近置业的李女士表示,看到公园的落成十分惊喜,除了期待自己的新家,如今家门口的免费健身房更让她期待。
智慧公园的“未来感”体验
作为“数字大区”的核心公共设施,数据线公园处处彰显出科技与自然的深度融合。
冷色光源的跑道和周围暖色光源的路灯折射出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走进公园满眼都是“未来感”。伞形雨水收集器借用声光电装置复刻“落花如雨”景象,近7000块LED贴膜屏组成8米高的雨核光环,如同破土而出的水晶笋。
除了视觉的感受,沿线的互动式大屏也是一大亮点,手机首次完成注册后,每当跑者进入公园,大屏就将识别跑者,实时展现分析运动数据和跑步排名。人们可以在小程序上打卡、积分、未来可预约定期举办赛事活动。
与此同时,公园内支持有线和无线的充电与音乐播放的智慧座椅,通过跑步速度变化的追光跑道,以及公园全程无机动车干扰的8公里闭环道路,真正做到了科技赋能生活。
数据线公园作为雨花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示范窗口,通过全域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了运维管理的革命性升级。公园以智慧管理平台为核心,深度整合安防监控、人员通行、能源调度、运营维护四大系统,构建起完整的智能化管理闭环。
在公园入口处,最新部署了智能化无障碍通道。方便各类人士的出入以及对于电动车等机动车的实时管理。公园内,自动驾驶清扫无人机,具备路径规划自主作业能力、低噪音环保清扫模式、实时环境监测等多项功能。这些创新应用不仅提升了80%的运维效率,更生动诠释了"科技让城市更美好"的发展理念。
宜居宜业的城市更新样本
数据线公园的诞生,不仅破解了现代都市的生态治理方程式,更编织着产城融合的未来图景,成为南京探索城市更新的缩影。
雨花台区虽拥有丰富景观资源,但此前多为分散的“块状”绿地。公园通过线性串联,将碎片化空间整合为“生态纽带”,辐射更多人群,破解了“点状空间”困局。公园沿线规划的文创打卡点、数字商圈,未来或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引擎,激活区域经济与人文价值。而从调整高线高度保障隐私,到利用花箱打造“鲜花飘带”,公园始终以居民需求为核心,体现“人本位”的城市建设逻辑。当夜幕降临,灯光在绿廊上流淌,市民在虚实交融中触摸城市脉搏。
作为全国最大的通信软件产业研发高地,雨花台区以绣花功夫织就产城共生网络。4500余家软件信息类企业、36万科创人才在此集聚,催生出对新型城市空间的迫切需求。
通过建设高品质的公共配套空间,加速推动产业、居住、交通、生态等要素的有机融合,彰显了雨花特色的城市风貌,让产业人口在雨花“愿意生、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让城市功能提升与产业发展协同并进、相互赋能。
据悉,未来以数据线公园为起点,辖区周边还将进一步培育文化IP,串联山、水、文、景资源,打造“网红打卡点”与“长红经典地”。
随着5月1日的开放,这条“红蓝线”不仅将重塑城市面貌,更将承载起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正如一位市民所言:“它让‘推窗见绿、出门进园’从愿景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