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根脉、诗意和情感,流淌于我们的灵魂。阅读,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在阅读中,我们继往圣之绝学,亦开万世之星光;在写作中,我们探寻本源亦洞察真理,我们观照自身亦表达自我。
一起阅读吧!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阅读爱好者加入其中,用阅读表达我们对世界的爱和敬畏,表达我们对人类的爱和赞美,表达我们对苍生万物的爱和悲悯,表达我们对过去将来的爱和思考。
——题记
在江苏淮安市的主干道上,人们常常遇到一辆披满深绿色有轨电车,车身印有“淮安书房数字流动图书馆”的字样,车头则是“淮安书房”的标志,不要以为那是寻常的车身广告,因为它的里面,真的藏着一个“图书馆”。
乘客上车,便可看到车厢内醒目处贴有由66个可更换的二维码构成的阅读矩阵,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听”书。同时,在有轨电车站台,也设有听书二维码。乘客在候车间隙,同样可以“听”书。“图书馆”的图书总量高达2万本,并且每月新增400本以上,涵盖40个主题分类,包括淮安本地名人著作以及历史人文、亲子儿童等。
流动图书馆只是淮安全民阅读、“满城尽带书卷香”的一个缩影。
如果用一个字刻画淮安这座城市的特质,可能找不到比“香”字更贴切的了——菜的香、酒的香、花的香,还有书的香。
那么,淮安的书为什么这么香?从历史源脉到书香城市,读书如何铸就了这座城市的人文内核?从“城市书房”到“文明对话”,淮安如何以阅读重构城市与世界的关系?从信息爆炸到AI创作,淮安全民阅读如何回应当下的技术变革与人文焦虑?
淮安人的精神家园
比如在家中,就可以“打开电视听名著”——淮安直接把有声图书馆植入到了电视频道中,名为“423听书频道(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全市120万有线电视用户,可直接按遥控器“423”进入听书频道,畅享阅读新体验。
“听”书这种“阅读”方式,很精准地切中了大多数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阅读痛点,让他们莳花弄草、含饴弄孙之余,也能以听的形式享受阅读之悦。
不要以为淮安只会玩“虚拟”阅读,市图书馆这样的公共图书馆,新华书店,还有像钟书阁、大众书局这样的民营书店等等,线下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更精彩是线下实体书房的建设,2021年淮安就把“淮安书房”建设列入了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后的淮安书房成为了各区县综合性的公共文化会客厅。
全民阅读,乡村也不曾被遗忘。2022年,镇街级淮安书房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场所,提档升级建成95家淮安书房(镇街)。有序推动农家书屋提档升级,推动淮安小书房建设(改造提升后的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村集中居住区、特色田园乡村等工作统筹统合,建成457家淮安小书房。
在率先打造了一系列标杆级的城市书房之后,一些国有、民营企业和事业单位也纷纷跟进,提供场地或出资共建,形成了全民共建共享书香城市的浓烈氛围。一些书房或得地利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或接文脉拥有厚重文化底蕴加成,一时间成为市民读者走近阅读、享受阅读的地标场馆。
其中必须点名的是淮安书房万有博物书店,它坐落于钵池山公园东门,是将书香与美景融为一体的典范。再加上主理人的匠心经营,使这里更像是一处小小的自然博物馆,有丰富的博物学图书和有趣的科普活动,“路边天文”活动更通过观测设备将星空投影到屏幕并同步直播。
入夜,当灯光亮起,静然于公园一隅的小小书店,化身书籍的栖息地,公园里的人们会纷纷地被吸引而来,如芳邻饭后的闲坐家常,分外美好。
如何让阅读成为一种全民行为?一部分来源民众的兴趣和需求,一部分则来自外部的倡导和组织。淮安市连续五年开展“爱家乡 从了解她开始”未成年人阅读地图体验护照打卡活动,累计260万人次参加。自2022年以来,淮安以大学生为志愿力量,组织大学生阅读种子志愿服务行动,大学生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阅读场馆等开展志愿服务,2200余名大学生累计开展3700余场志愿服务。创设全民阅读大讲堂,为广大市民读者搭建与大家名家“面对面”交流学习的平台,已邀请莫砺锋、王开岭、胡学文、佟新等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累计2万人次市民读者直接参与。
“带一本好书回家过年”公益活动连续举办四年,社会各界累计捐赠图书4.7万余册。活动鼓励市民捐赠七成新以上图书,并在扉页留下阅读感悟或新春祝福。2025年春节前,活动走进淮安百亿项目中天钢铁,为企业送去书香;走进淮安东站,为返乡旅客提供赠书、写福字等服务,让书香与年味交织。
从未成年人的“阅读护照”到大学生的“种子计划”,从春运旅途的“书香传递”到乡村角落的农家书屋,一年年地坚持、一场场地接续,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淮安正是以这种韧劲和笃定打造全民阅读生态,让阅读成为了城市最温暖的底色,让这座流淌着运河文脉的城市以书为舟,驶向更美好的精神彼岸。
为有书香满淮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大抵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周恩来总理的这句名言。周总理是地地道道的淮安人,淮安当下大力建设书香城市的“执念”,根源当然直追周总理的伟大读书理想。
少年周恩来在淮安私塾启蒙,四岁诵诗,五岁习文,养母陈氏以诗书教他明理,乳母蒋氏以农事教他知苦。十岁当家,却仍手不释卷,终在东北学堂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声,成了淮安人读书的魂。
而淮安书香之根源,却要溯及数千年的历史文脉。西汉大文学家枚乘以“要言妙道”治王室贵族的“精神内耗”,更在其因避祸流亡之时结草庐立学堂以教授乡邻子弟读书识字。
淮安人的阅读基因,早在秦汉时便已镌刻在骨血里。
隋唐以降,漕运兴盛带来南北文化交融,南船北马,商贾云集,文人墨客在此停驻,书肆林立,说书声不绝于耳。
南宋龚开隐居龟山,目睹山河破碎,挥毫写下《宋陆君实传》,将文天祥、陆秀夫的气节熔铸于丹青,其书房“骏骨斋”里的孤灯,照亮了乱世中读书人的脊梁。
明代吴承恩在此写出《西游记》,施耐庵、罗贯中亦曾在此笔耕。明末毛奇龄避隐淮安,结社赋诗,“四方学者争购其文”。
明清时徽商在此大建书院、广藏经典,让河下古镇的石板路都浸润着墨韵书香。彼时淮安书院林立,丽正书院“藏书万卷,延名师讲学”;龙溪书院“每月朔望,知府亲授课”。教学相长的盛况,让运河畔的书声与桨声相映成趣。
……
若问书香为何满淮安?因这里的人始终相信,读书能照见过去,亦能照亮未来。当少年周恩来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声音穿越千年,与枚乘的劝诫、吴承恩的神思共鸣,终成淮安书香最振聋发聩的回响。
如今的淮安,书房如星子散落街巷。吴承恩故居店、运河音乐书房、数字流动图书馆……阅读空间不再囿于四壁,而是流动的盛宴,在公园、商场、电车,甚至田间地头。
书香不再只是文人的雅事,而是寻常百姓的日常。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阵地建设,抑或日常运营,淮安都可圈可点。
淮安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品牌,运用系统思维谋篇布局,出台专项文件,设立资金支持,高规格推进书香城市建设,将阅读纳入城市新风尚,并与文明城市建设融合,让书香建设有章有势,让阅读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阅读阵地。城市里,“淮安书房”成为多功能文化会客厅,融入景区、商场等地;农村则整合资源,建成镇街书房和小书房。数字阅读也蓬勃发展,从运河音乐书房到有线电视听书频道,科技让书香触手可及。
当阅读已成全民习惯,当社会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拥抱”,淮安用书香涵养了这座城市气质,阅读亦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
淮安告诉了我们什么?
站在当下的时间坐标点,当手机屏幕成为“知识”获得的主入口,当静态的文字纷纷被动态的视频取代,当纸质的图书更多地沉睡于书架,当众多知识博主“3分钟讲透一本书”成为主流,当AI只需3秒就能生成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当我们发现阅读正在被数据洪流稀释,“书香城市”建设真的有必要吗?“淮安书房”等众多的城市阅读载体会不会沦为人们匆匆步履后的背景板?
我们的回答是,正因信息爆炸,深度阅读反而成为稀缺品,而一座城市的书香,恰是抵御浮躁的精神屏障。
阅读(这里特别指向阅读纸质书籍),它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当我们翻开一本书,指尖触摸着纸张的质感,目光在文字间缓缓移动,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品味、去与作者进行深度的精神对话。
当你在阅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可以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起伏,深入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精神世界,这种深刻的体验是短视频和碎片化信息无法给予的。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它能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阅读于一座城市的文化沉淀、气质凝练,更加重要。各式各样的阅读载体,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专注阅读的空间,是保护城市不会因过度数字化的生活方式而荒漠化的文化“防护林”。
除了淮安,“世界文学之都”南京也是一个极佳案例,“先锋书店”等早已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它不仅仅是书店,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集图书、文创、咖啡、展览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空间。许多人来到先锋书店,不仅仅是为了买书,更是为了感受那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有人静静地坐在角落阅读,有人认真地做着笔记,有人在与朋友交流读书心得。
守护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园,最重要的就是参与其中,让自己,成为城市文化里面的一个“日志”,万千人的参与,便自然而然让城市人文活起来,文化的积淀浩瀚起来。
运河汤汤,书声琅琅。
从“数字流动图书馆”到“423听书频道”,从城市书房到农家书屋,淮安以阵地建设构筑全民阅读的筋骨;从大学生志愿者到社会共建力量,淮安以队伍培育激发内生动力;从“阅读护照”到“种子计划”,从书香春运到文化惠民,淮安持续擦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香淮安品牌,以全民参与形成系统持久活力。
这种系统性的书香城市建设,让千年运河文脉在书页翻动间焕发新生,使周总理的铿锵誓言化作润物无声的人文滋养。当数字洪流裹挟着碎片化阅读奔涌而至,淮安以深度阅读的坚守为城市铸魂——在书香氤氲中重塑人文精神,在文化传承中彰显城市特质,在全民共读中培育现代文明。
这种将历史文脉转化为当代实践的城市智慧,不仅让“书香淮安”成为解码文化自信的鲜活样本,更以书籍为舟、以阅读为楫,在新时代的运河上划出直抵人心的精神航迹。
我们有理由相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情怀仍将继续影响着一代代的阳光少年,枚乘“要言妙道”也将通过一行行的方块文字,治愈着城市人的“精神内耗”。
“书香是一种氛围。”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宏愿仍在时光长河中激荡回响,当枚乘“要言妙道”化作书页间跃动的墨香,当万有博物书店亮起的屏幕投射出浩瀚的苍穹——那些被文字浸润的灵魂,终将在书页的开合间,遇见更辽阔的天地,让每一次翻书的声响,都成为叩击未来的文明足音,在岁月深处,谱写出不褪色的书香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