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早9点,双良节能董事长缪文彬,准时在线出席业绩会,对光伏趋势、未来方向等提问,逐一给出解答。
缪文彬执掌八年的双良节能,正在经历艰难岁月,去年亏损超20亿元,迄今仍未止损;市值较高点下降280亿元,损失约八成。为保障经营现金流的稳定,他不得不停止分红,投资人难免愤懑。
在业绩会,他提了四条脱困思路,改善光伏主业盈利,突破绿电制氢规模,抓住节能节水设备新兴需求,且推动全系产品国际化。
双良节能经营困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缪文彬的四条思路,真的能帮助双良节能脱困吗?
图片来源:双良集团微信公众号
业绩骤降:光伏寒冬下的财务雪崩
2021年,双良节能凭借40GW单晶硅片项目一跃成为光伏行业“黑马”,营收从38亿元暴增至231亿元。董事长缪文彬父子押注光伏的野心显而易见——抓住新能源风口,用硅片和组件业务颠覆传统节能节水主业。然而,2024年行业骤冷,硅片价格从2元/片暴跌至1元/片,双良光伏业务毛利率直逼-16.6%。这场豪赌,最终以亏损21亿元、市值蒸发八成收场。
截至2024年底,双良节能总资产超270亿元,但资产负债率高达83%,有息债务达110亿元。为缓解现金流压力,公司提出150亿元借款计划,却引发投资者质疑。缪文彬解释称,借款用于“经营活动”,但高负债叠加光伏业务亏损,已使企业陷入“借新还旧”的怪圈。2025年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虽转正,但仅靠3.6亿元净额,难以支撑长期偿债需求。
然而投资者真的不能过多责怪缪文彬,光伏行业的周期性波动才是双良节能业绩骤降的直接原因。正由于2024年多晶硅和硅片价格的大幅下跌,才导致了公司光伏业务亏损严重,存货减值和债务压力进一步加剧了财务困境。这一困境不仅反映了行业的整体低迷,也暴露出双良在应对市场变化时的脆弱性。
整个光伏行业都在2024年陷入了产能过剩的泥沼。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关键环节产量虽有增长,但增幅明显收窄,出口乏力,尤其是硅片出口量出现了13.3%的负增长。价格方面,多晶硅价格下滑超39%,硅片价格下滑超50%,组件价格下滑接近30%,行业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双良节能作为硅片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自然难以幸免。
战略调整:氢能突围与“双主业”救赎
面对光伏颓势,双良转向氢能领域,2024年10月发布全球最大碱性水电解槽技术,并与阿联酋、意大利等国际巨头合作。去年斩获阿曼20MW电解槽订单,合同金额5832万美元。缪文彬高调宣称,2025年绿氢产业将迎爆发,双良将抢占6GW电解槽市场。
氢能被视为清洁能源的未来,然而,其产业化尚处早期,技术成本高、市场需求不确定,双良的转型更像是“赌一把”,能否复制光伏的“奇迹”仍是未知数。其技术实力虽强,却需面对国际巨头的激烈竞争。缪文彬的“第二曲线”布局,既是对光伏困局的自救,也暗藏对行业趋势的误判风险。
双良还有另一个基石业务板块,那就是节能节水。在光伏业务崩塌之际,节能节水如何撑起底线,成为力挽狂澜的“定海神针”?数据显示,双良溴冷机、换热器等产品毛利率稳定在26.8%,去年贡献了30亿元收入。公司更打造江阴零碳工厂,用光伏板、智能物流系统降低能耗。缪文彬称,将深耕节能设备市场,尤其是数据中心液冷系统。这一传统业务虽增长有限,但为双良提供了现金流缓冲,避免彻底崩盘。
不可否认,双良“双主业”战略是颇具前瞻性和战略互补性的,节能节水业务此刻的表现稳健,在新能源赛道波动剧烈的背景下,此刻发挥出了“压舱石”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然而,仅靠保守业务难以支撑企业复苏,缪文彬仍需在创新与稳健间找到平衡。
谁在为豪赌买单?
双良停止分红的决定,令股东愤怒。对此,缪文彬在业绩会中解释,分红暂停是为了保障现金流,未来将“降本增效、加速回款”。但他并未正面回应高负债问题,仅强调光伏产业链“企稳回暖”。投资者的不满,实质是对管理层决策失误的对抗——光伏投资过于激进,氢能转型又未见成效,最终可能是所有投资者为这场“豪赌”买单。
截至2025年3月,双良节能的股东户数减少4332户,减幅为3.87%,户均持股数量增加至1.74万股,显示部分投资者选择退出。然而,仍有长期投资者在观望,期待公司困境反转。股东的信心波动反映了市场对双良节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公司不仅需要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提升投资者信心,更需要大幅度提升业绩,尤其是新能源板块的业绩,这才是双良留住投资者信心的根本。
尽管双良节能目前面临诸多困境,但仍有一些积极因素值得关注。2025年一季度,公司亏损环比收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58亿元,流动性紧张局面有所缓解。氢能业务的订单增长和节能节水设备的稳定需求,也为公司提供了一定的支撑。然而,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和价格波动仍将是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氢能业务的规模化发展也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投入。公司需要继续加强战略调整,提升盈利能力,以实现困境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