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双创”赛道!海门正与人才“双向奔赴”
江苏
江苏 > 南通 > 正文
站内

领跑“双创”赛道!海门正与人才“双向奔赴”

5月25日,以“潮海万里赴云帆”为主题的2025第八届东洲英才创业周如期举行,这座滨江临海之城再次以炽热的胸怀向全球英才发出邀约。作为连续七年领跑南通市“双创”人才入选数的标杆城市,海门正通过这场“双向奔赴”的深度对话,书写人才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新篇章。

自2018年首届东洲英才创业周启幕,这个集纳人才、技术、资本全要素的“智慧磁场”已成长为中国县域人才工作的现象级IP。今年更以六大维度精准发力:既有千名博士神州行(海门站)的智汇浪潮,也有“双向奔赴•创新海门”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联动(上海)专场的产研碰撞;从“超声赋能、智绘健康”的项目路演,到直通香港的全球创新资源转化基地,每个场景都在演绎“梧桐引凤”的现代叙事。

值得关注的是,海门在活动前夕(5月16日)率先抛出新政“强磁场”——《“东洲英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这次迭代更新的人才新政涵盖引才支持、推进机制、服务配套等各环节的一揽子措施,让各类人才精准“对号入座”,包括享受最高1000万元“真金白银”的扶持。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数南通四连冠、“双创”人才总量七年领跑的成绩单背后,是海门构建的“六位一体”招引体系在持续发力。当清华、北大等10多所重点高校的“引才大使”接过聘书,当“海门·香港国际人才工作站”“香港青年科学家协会人才(项目)海门转化基地”同时揭牌,这场诚挚邀约,正催生着江海交汇处最动人的“共生”图景。

机制“活水”激荡创新“活力”

“我们把晶圆干燥设备做出来了,后续正在研发马兰戈尼干燥。”南通远景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网站公司动态上简要写着这样一句话。“客户可以一目了然知晓项目的进展。”公司负责人、90年后的博士后岳远贺解释。

这位青年科学家在2022年携“基于薄膜射流雾化的新型半导体光刻胶覆膜装备开发与产业化”项目亮相海门“东洲智荟”项目路演,斩获三百万元创业扶持资金后迅速落地产业化。企业现已联合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山东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建立半导体晶圆涂胶、清洗、干燥设备研发平台,获得设备运行长时间工作数据库。公司运行两年实现销售收入逾1500万元。

面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求,海门的科创成果亮色频频。慧聚药业的2个创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布瑞迅药业的1类新药顺利完成临床一期;一影医疗荣膺2024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些成绩,是高层次人才对海门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畅通的人才引进机制是海门人才工作实现突破的核心所在。当地构建了多元化引才模式:针对顶尖人才实行 “一事一议”,重点紧缺型创业人才可通过 “直通车” 免评审入职,领军型创业人才享受 “即到即评” 待遇,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采用评审引进机制,创业菁英则通过 “以赛代评” 选拔。同时,从项目资助、场地保障、贷款贴息、生活补贴、购房补助到安居保障等多个维度,为各类人才提供集成化支持政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前期进展未达预期、暂未获得政策支持的人才项目,海门允许其无限期等待,企业后续任何一年实现成长后,均可申请补足相关政策支持。

今年,海门创新性推出东洲英才 “种子计划”,聚焦 “技术萌芽期—产品原型期” 这一关键阶段,围绕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八大硬科技领域,采用“拨+投”联动模式,重点培育具有 5—10 年发展潜力的前沿技术项目。对早期项目给予 30 万元无偿资助,同时配套最高 500 万元股权跟投。此外,当地设立总规模超 100 亿元的2支产业母基金,联合 28 支市场化运作的投资基金,累计投资项目达 268 个。

如今在海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已经深度耦合。

截至目前,海门累计入选国家级人才169人,省“双创人才”131人、“双创团队”18个,成功培育领军人才企业127家,其中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高企转化率达26.6%,推动人才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逐步实现从引进一个人才的“单点突破”,到壮大一个产业的“集群发展”。

平台“效能”焕发创新“动能”

在武汉大学海门集成电路研究中心内,50名研究生专注于重塑芯片设计。武汉大学微电子系博三学生柴卓珉主导研发的芯片设计EDA工具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大规模开源数据集,其相关成果已发表在CCF-A类期刊。

去年正式运营的武汉大学海门集成电路研究中心,采用“科教融合”模式,为集成电路产业提供项目导入、人才招引、科技转化、项目孵化等服务。中心与海门中专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定制教学课程,在微电子专业中增设“封测班”,首期吸纳学生250人。中心运营半年时间成功落地诚纯新能源、爱分类科技、北科蕴宏环保等3个项目,4人入选“东洲英才”榜。

向平台赋能,让人才培育从“单向输血”转向“自我造血”,形成“群雁齐飞”的成长矩阵。海门集微产业创新基地已成功入驻麦思威、瀚思瑞、英尔捷等17个项目;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获省级及以上奖项4项;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累计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288名、大专生127名,获评省重大创新载体研发平台。

海门主动跨江融合,加大与上海、苏南地区的协同创新力度,构建沿江科创带、謇公湖科教城、东布洲科学城、省级机器人特色小镇等多个创新平台,2024年招引科创项目180个,实施产学研项目205个,新增省新型研发机构2家。

服务“温度”托举生态“高度”

以“引得进、育得优、留得住”为目标,海门持续深耕 “东洲听才说” 服务品牌,构建起一套精细化人才服务体系。在服务机制上,形成分级响应模式 —— 一般问题区镇日常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政府服务联盟即时解决、重大复杂问题组织部长座谈会面对面解决的分级服务模式;配套“一周一反馈、一月一研判、一季一回访”的全周期跟踪机制,全年集中会商解决人才诉求15个,帮助推广人才产品5项。

精准倾听是服务的起点。海门整合 22 家部门、30 家专业机构成立政府服务联盟,开通“尚贤”人才服务热线与“东洲英才码”一键响应平台,并创新 “三专”工作法,即组建热线服务 “专班”、设立政策服务 “专员”、建立答复服务 “专席”,确保人才在生活安居、子女教育、产品推广等方面的诉求,无论线上线下都能被及时捕捉。同时,通过“强链助企调研走访”、产业链工作座谈、人才流动专题调研等形式,深入30余家企业,直击人才招引与流失痛点。

在问题解决环节,海门将分层分级处理机制落到实处,实现诉求处理流程化、规范化。定期召开“东洲听才说” 座谈会,召集多部门负责人针对资金补助、经营成本、场地需求等问题集中会商,依托跟踪机制与清单化管理,实现人才服务从“一事一办”到“全程闭环”的跨越。

服务的升级体现在从点到面的拓展。海门围绕人才和企业共性需求,完善涵盖招引、生活、创业的全方面服务体系。一方面,举办“人才金融路演”“东洲臻品show”等金融对接活动,打通“人才+项目+资本+服务”对接通道;另一方面,开展“东洲智行”巡回引才活动,建成在外“东洲人才驿站”3个,通过巡回引才招引领军型人才项目39个,全覆盖招引研发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等共计920余人。

服务人才既聚焦8小时内,也关注8小时外。围绕“吃住行购娱”,海门厚植“远者来、近者悦、居者安”的人才生态,全区建有各类高品质、精装修的人才公寓100万平方米,拎包即可入住。聚焦人才文化融入,通过举办马拉松、东布洲艺术节等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活跃度和影响力,让更多人才对海门可见可感、可触可及。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