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宜兴万石镇,一幅现代农业的崭新画卷正在铺开。“小田变大田”后,各类现代化农机装备驰骋田野;正合智慧农业基地化身立体“植物工厂”,全流程智能化育苗育秧;太湖水芹研究院的专家们将实验室搬到田头,从基因优化到智能灌溉,让传统种植披上“科技铠甲”。冷链车在冷藏中心与分拣流水线间穿梭,青翠的水芹“梳妆”后直抵千家万户的“舌尖”。
江南水乡的晨曦里,一畦畦水芹田宛如翡翠铺就的绸带,水珠顺着叶片滚落,折射出乡村振兴的斑斓光谱。万石水芹,不仅是餐桌上的“活色生香”,更是撬动农业现代化的“金钥匙”。从一株水芹到万亩良田,这片土地正用科技与创意,写就“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的生动注脚。
转身踏入芹田,游客卷起裤脚体验“泥巴淘金”的野趣,研学课堂上的孩子们用芹叶拓印作画,水芹文化节的宴席里,一道清炒水芹便是一段乡土故事—— “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农业+文化”的多重活力在此交融,让万石农业跳出土地的边界,在云端扎根,在人心发芽。
风吹芹田绿浪翻涌,这片土地正破译着乡村振兴的“绿色密码”。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卖产品”到“卖风景”,万石农业的星辰大海,不在远方,而在深耕与创新的脚下。
从“会种地”走向“慧种地”
步入正合智慧农业基地,只见这座立体化的“植物工厂”内,多层栽培架将传统平面农田“折叠”成垂直矩阵,机械臂精准完成播种、覆土、洒水等全流程操作,配合智能中控系统实时调控温度、湿度及光照,实现从旱地育秧到立体栽培的转型,显著提升空间利用率。同时,这里全年无休运转——农忙时专注育秧,其余11个月转型培育芽苗菜,使设备与土地资源实现“零空窗期”,摊平运营成本的同时形成持续产出。
视线抬高,俯瞰万石全域,这里又有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万石镇积极推动“小田变大田”。平整化作业后的“大田”里,现代化农机畅行无阻,优化升级的灌溉系统更为节水,生态沟、生态塘则化身 “农田净水器”。数年来,万石镇鼓励和支持区域内土地向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流转,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比重达到95%以上。
适逢数字经济时代,并扎根于无锡这座“物联网之都”,万石镇兼具“会种地”和“慧种地”。
在丰汇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传感器灵敏记录着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细微变化。这些数据实时传输到云端,农技专家只需轻点屏幕,便能指挥智能灌溉设备精准调节水肥配比。曾经“靠天吃饭”的农田,如今披上了“科技铠甲”,传统农业的筋骨里正生长出智慧的新脉络。
“芹”能致富——这是万石人挂在嘴边的话。而在万石的“农业版图”上,水芹格外鲜美。
“我们这一批水芹的收成不错!”清晨,万石镇的水田里收割的水芹堆得像小山包。采割、摘洗、打捆、装车……鲜嫩的水芹将以最快的速度直达千家万户的餐桌。
单就远近闻名的“水芹村”——后洪村来言,水芹种植户已由最初的30多户发展到100多户,水芹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年产量有18000多吨、产值超1亿元,带动了周边500多名农户实现致富增收。
“慧种地”的力量同样浸润在每一株水芹的基因里。太湖水芹研究院的实验室与田间地头仅一窗之隔,扬州大学常驻于此,通过前沿生物技术筛选抗病性强、口感脆嫩的优质品种。目前研究院已与省农科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既要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下乡”,也能方便农户们把遇到的问题及时“上传”。
在万石镇的田野上,传统农谚被赋予了数字时代的注解。“春种一粒粟”变成了智能育苗流水线的精准投种,“汗滴禾下土”化作了无人机巡航的遥感测绘。这场悄然而至的农业革命,正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记忆,改写为“指尖轻点万物生”的智慧图景。
“链”上生金,共富可期
但若你以为这里的故事只关于“种得好”,那就错过了更精彩的篇章——从田间地头的泥土地,到冷链物流的云端数据,一颗水芹的旅程背后,藏着一条被精心“编织”的农业产业链。
曾经的万石镇,虽有“水八仙”等特色农产品的底蕴,却受困于传统种植模式:农户各自为战,产品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附加值低,市场渠道单一。然而,转机始于一场“链式革命”。
依托丰汇现代农业产业园,万石镇将先天的“水芹禀赋”拧成一股绳——数万多平方米的高标准蔬菜大棚拔地而起,配套的冷藏保鲜中心锁住水芹的鲜嫩,而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则像一条纽带,将科研、生产和销售无缝衔接。
这里不再是简单的“种菜卖菜”,而是用工业化思维重塑农业。例如,后洪村盘活了90多亩闲置土地建起了水芹交易市场。眼下,二期项目建设已过半。一期分拣中心为农民提供了更为舒适的交易环境。一户一门面,区域内可清洗、打包、称重等,让农民彻底告别了田头交易的粗放模式。
“酒香也怕巷子深”,万石人深谙此理。为了打破地域限制,当地构建起“田间—冷链—商超”的快速通道。冷藏保鲜中心内,水芹、茭白等蔬菜经过预冷处理,搭乘冷链物流车直达长三角城市的生鲜超市,新鲜度堪比现摘。万石镇还通过抖音平台直播带货,整合各类线上平台资源,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拓宽水芹销售渠道,探索生鲜水芹在线销售新路子。
更值得一提的是数字乡村智慧平台的“中央大脑”——能将交易数据、产销供需数据等收集后集中展示在一块大屏上,自动按照年、月、日对交易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产业园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科学规划种植区域,引导新品开发试种,更好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一条产业链的延伸,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共同富裕”的清晰路径。如今,全镇绿色蔬菜主导产业产值达3.22亿元,特色水芹亩均收益超1万元,设施蔬菜亩均收入达9000元,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85%。
“水灵灵”玩出新花样
田间地头的芹菜,竟成了年轻人追捧的“网红”?
“芹你发财”“绿色心芹”……这些听起来像网络热梗的名字,竟是万石镇联名本土奶茶品牌推出的水芹饮品。去年12月,一场水芹饮品快闪活动在宜兴万达广场引爆热度,四款融合水芹的创意饮品——酸奶奶昔、美式咖啡、水果茶等,凭借健康理念和猎奇口味,吸粉无数。
一杯饮品背后,是60克新鲜水芹榨汁的匠心调配,更是农产品跨界联名的成功试水。“果蔬饮+咖啡的组合看似大胆,却精准戳中了年轻人追求新鲜和养生的双重需求。”研发团队坦言,水芹的清爽与咖啡的微苦碰撞,竟意外解锁了“上头”的味觉体验。
这场“舌尖革命”并非偶然。万石镇深谙“流量密码”:传统农产品要突围,必须打破“土味”标签,用新潮方式贴近年轻市场。从与奶茶品牌联名开发饮品,到设计“‘芹’恳打工人”系列趣味包装,水芹不再是菜市场的配角,而是摇身变为都市青年的社交货币。
如果说水芹饮品是吸引眼球的“时尚潮品”,那么万石镇围绕农创IP“水灵灵”打造的文创生态,则推动水芹文化加速生根。印着卡通形象的水芹冰箱贴、行李牌、保温杯等周边产品,在快闪活动中被抢购一空;冬至时节,水芹水饺、水芹花束甚至水芹蛋糕的亮相,更将节气仪式感拉满。这些“小而美”的文创,不仅让农产品附加值翻倍,更让地域文化有了可触摸的载体。
更深层的探索在于文旅融合。后洪村打造的一条以劳动创造、乡村文化为主的农耕研学路线,让城市孩子体验水芹种植、收割,在泥巴与汗水中读懂“粒粒皆辛苦”;稻田音乐会、八仙宴等主题活动,则把农田变成舞台,用艺术激活乡土。
万石镇的创新远不止于此。“两芹相悦”礼盒的横空出世,让后洪水芹和西乡白芹 “联姻”,半净菜包装既保留乡土风味,又符合都市快节奏需求,一跃成为走亲访友的时尚伴手礼。这种“农产品+”的思路,正被复制到更广领域:牵手水八仙或更多农产品,打造农创IP,让土特产的推介更加时尚。
当下正值初夏,万石镇的创意仍在延续。丰汇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番茄采摘正当时——红黄相间的小番茄挂满枝头。此刻,游客不仅能体验亲手采摘的乐趣,还能沿着“万石粮仓一号风景道”,欣赏稻田艺术区、麦田眺望塔等“万石风情”。
从一杯饮品到一个IP,从一场活动到一条产业链,万石镇的实践印证:当传统农业拥抱年轻思维,当乡土文化遇见现代创意,沉睡的资源便焕发出惊人能量。此刻,那一株株“水灵灵”的芹菜,不仅是食材,更是一个个关于创新、融合与希望的鲜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