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省委书记信长星到苏州市吴江区调研,走访了多个点位——
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点项目方厅水院,到因《江村经济》闻名中外的开弦弓村,再到“三夏”时节的田间地头和东太湖水质监测点,这条精心设计的调研路线串联起了江苏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多维图景,也蕴含着丰富的战略思维和实践逻辑:
江苏要在落实国家战略中勇挑大梁,就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与安全、经济与生态、城市与乡村、物质与作风等多重关系。这种平衡艺术正是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走在前列”的底气所在。
图片来源:苏州吴江发布
方厅水院:长三角一体化的制度创新试验田
方厅水院作为信长星吴江调研的首站,并非偶然选择。这个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点功能性项目,承载着实施国家战略“先手棋”和“突破口”的重要使命。信长星沿步行桥和连廊参观时强调,示范区是“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这既是对过往探索的肯定,更是对未来方向的坚定出发。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跨区域协同始终面临行政壁垒、标准不一、利益分配等深层次挑战。方厅水院项目的特殊价值在于其创新属性——它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连接,更是象征着政策规则上的突破。
历史上,长三角地区因行政区划分割导致基础设施建设重复、环保标准差异、产业同质化竞争等问题长期存在。而示范区通过“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创新思路,在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要素流动等重点领域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信长星提出的“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正是要求将这些分散的创新点连成线、扩成面,形成更加成熟的制度体系。
从更广阔的时空维度看,长三角正在由“硬联通”向“软联通”深刻转变。截至2024年底,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超7700公里,占比首次过半;2025年长三角地区年度铁路建设投资预计超1300亿元,在建投资总规模保持8000亿元以上。轨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省际断头路也基本打通,物理连接已取得显著成效。下一阶段的关键在于规则、标准、政策的协同统一。信长星特别指出要“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直指长三角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瓶颈问题。他在调研中强调的“绿色生态和文旅融合”,则体现了对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前瞻思考。
方厅水院的建设还隐喻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文化维度。江南水网密布的地理特征塑造了这一地区“开放包容、互联互通”的文化基因。历史上,太湖流域的水利共同体就是跨区域协作的典范,而今天的方厅水院则以现代形式延续了这一传统。信长星在调研中强调“携手兄弟省市”,既是对历史智慧的传承,也是对“全国一盘棋”理念的践行。这种文化认同与制度创新的结合,正是长三角一体化能够走深走实的内在动力。
图片来源:苏州吴江发布
开弦弓村:从学术标本到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
开弦弓村的调研行程蕴含着特殊的历史纵深与现实意义。这个因社会学家费孝通《江村经济》而闻名中外的村庄,被誉为“华夏社科第一村”,是中国乡村研究的“活标本”和“田野博物馆”。信长星察看村容村貌时指出,开弦弓村是“我国乡村变迁与振兴的一个缩影”,这一评价既肯定了其历史价值,也寄托了对未来发展的期待。
回望1936年,费孝通在此进行的一个月田野调查,开创了中国社会学“从实求知”的传统。《江村经济》不仅记录了一个江南村庄的经济社会生活,更揭示了传统中国向现代转型的微观机制。费孝通观察到,开弦弓村当时已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90%以上的土地种植水稻,每天有100多条船将茧子、生丝运往上海,呈现出农工副协调发展的繁荣景象。
而今,该村通过传统村落保护、文旅融合和数字化治理,实现了从“乡土”到“现代”的转型。信长星调研时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这三重要求正是对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目标的精准回应。
值得深思的是,信长星特别关注到多所高校大学生在开弦弓村实习、采风的现象,鼓励他们“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一细节凸显了“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大学生将课堂知识与乡村实践结合,既为村庄注入创新活力,也通过“厚植爱农情怀”深化对乡土中国的理解。这种“双向赋能”模式,为破解城乡人才流动失衡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图片来源:苏州吴江发布
田间地头与东太湖: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双重保障
信长星吴江调研的第三站聚焦于“三夏”时节的田间地头,这一安排体现了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在察看小麦收成、水稻种植情况时,他强调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精心组织夏收夏种,加强旱涝灾害、病虫害等防范,为全年粮食丰收打牢基础”。这一看似常规的农业指导,在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
江苏以占全国1.1%的土地面积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这一成绩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信长星此次强调的夏收夏种工作,实际上是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基层落实。吴江作为苏南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着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张力,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责任。
从历史维度看,吴江地区的农耕文明与太湖水域息息相关,形成了独特的“圩田-桑基鱼塘”系统。这种传统农业模式曾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生态系统平衡,但随着现代农业发展逐渐式微。信长星对田间地头的关注,隐含着对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期待。他在常州新北区调研时曾指出,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做到“农业生产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养分再利用”,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吴江的现代农业发展。
东太湖水质的调研节点,则将关注点从粮食安全延伸至生态安全。信长星途中专门下车察看水质情况,要求“坚持湖岸同治、流域共治、精准施治,强化监测预警,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太湖安全度夏、水质持续改善”。这一看似即兴的安排,实则针对太湖治理这一长期课题。太湖作为长三角核心区域的重要水体,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十余年来,江苏省级财政每年投入大量太湖治理专项资金,并带动各级投资,实施7000多个重点工程。2022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15年来首次达到Ⅲ类标准,即使在极端天气下蓝藻也得到有效控制。信长星此次强调的“湖岸同治、流域共治”,正是对这一成功经验的坚持和深化。东太湖作为太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成效直接影响整个太湖流域的水生态健康。
太湖治理的深层意义在于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新路径。信长星在扬州调研时曾指出,要通过水环境治理“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东太湖的治理不仅关乎水质指标,更关乎沿岸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调研中强调的“精准施治”,体现了从粗放治理向精细化、科学化治理的转变,这与长三角一体化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一脉相承。
田间地头与东太湖的两个调研点,看似关注不同领域,实则统一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理念。粮食安全需要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作为基础,而太湖治理又需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信长星的调研路线设计,巧妙地将这两个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的目标连接起来,展现了统筹发展与保护的辩证思维。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在吴江调研的最后一个环节,信长星详细了解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情况,并强调“要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一体推进学查改,切实把作风硬要求变成硬措施、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他还特别指出要“深刻认识违规吃喝的严重政治危害,坚决有力集中整治违规吃喝,动真格、抓现行、抓典型、抓通报”,并明确要求对顶风违规者“依规依纪依法严查快办”。信长星的讲话反映了江苏省委对作风建设一抓到底的坚定决心,将违规吃喝问题提到“严重政治危害”的高度,凸显了作风建设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信任这一本质属性。
从历史视角看,江南地区自古商贸繁荣,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社交习惯。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传统习俗可能异化为“四风”问题的温床。信长星强调“深化风腐同查同治”,揭示了吃喝问题与腐败问题往往相互交织的客观规律。他要求“分级分类开展警示教育”,体现了精准施策的工作方法,避免“一刀切”影响正常商务往来和人际交往。
值得关注的是,信长星特别强调了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这一要求抓住了作风建设的“关键少数”,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贯要求高度一致。将作风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体现了“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思路。
作风建设的深层意义在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信长星在常州调研时曾指出,要“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而“千万工程”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党员干部的良好作风。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跨区域合作需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资源整合需要防止优亲厚友。没有过硬的作风,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