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苏州市加快构建就业友好型城市工作推进会在狮山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参加会议。
张小建在作主旨演讲时表示,当前苏州在全国率先把构建就业友好型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以此为主题举办推进会,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相关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也是凝聚各方智慧、汇聚社会力量的对接交流。希望苏州发挥就业工作创新发展的带头作用,搭建常态化交流合作平台和机制,推动形成政府引领、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就业工作新格局,在构建就业友好型城市方面创新实践、创造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树立标杆、作出表率。
吴庆文在致辞时表示,近年来,苏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就业优先导向,持续完善“政策+服务+保障”三位一体的就业生态,连续五年获评全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苏州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多措并举稳就业、提技能、促增收,帮助更多劳动者在苏州找到归属、成就自我。
苏州始终以最大诚意、最优政策、最好生态,为奋斗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搭建追梦圆梦的舞台。活动现场,苏州为青年人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带来了服务“大礼包”,具体包含“就在苏州·留在苏州”高校毕业生招聘直通车、高校“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和“苏青驿”精品人才驿站、“找零工”总入口。
聚焦2025届高校毕业生,苏州通过发布“就在苏州·留在苏州”高校毕业生招聘直通车系列活动,加密校园专场招聘、人才夜市、专场双选会、校园招聘等活动频次,努力打造“时时有岗位、周周有招聘、月月有专场”的全天候招聘服务体系,为青年学子保驾护航。
2022年以来,苏州在全国率先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已建成348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累计帮助近万名重点群体实现就业。为帮助大学生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今年,苏州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苏州科技大学等高校创新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高校学子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创业扶持等综合服务。
为解决来苏求职青年阶段性“住宿难”问题,2022年5月,苏州全面启动“苏青驿(站)”青年人才驿站项目,为来苏求职青年提供最长14天的免费住宿,并提供就业指导、政策宣讲、城市融入等一站式服务。目前,“苏青驿(站)”已建成134个站点,覆盖全市所有街道乡镇,站点数量全国第一,累计服务青年2万人次青年。
为助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搭建起灵活就业的“云端桥梁”,苏州打造了小巧灵的线上求职总入口并在“苏周到”APP上线,“找零工”专区以岗位智能匹配为核心,集成本地零工平台和家政协会的全品类零工任务,涵盖物流分拣、配送跑腿、家政服务等热门领域,内容真实可靠,过程在线可控,收入透明有保障。
2024年11月,苏州成为首批国家级低空经济试点城市之一。作为探路者,苏州低空经济企业正不断创新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非常旺盛。为此,苏州创新推出低空经济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针对性加速高技能人才培育,助力打造未来“空中之城”。
为大力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苏州创新推出高技能人才纪实节目《新质工匠》。节目精选8位行业标杆人物,既有世界技能大赛冠军,也有顶尖技能大师,通过真实记录他们的奋斗故事,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活动现场,苏州通富超威半导体有限公司封装工程部副总监焦洁、江苏申港锅炉有限公司焊培中心主任泮延镇、苏州市吴中技师学院学生李骏飞等3位工匠代表登台分享个人感悟。随后,3位工匠代表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中国烘焙西点国家级裁判员王森,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职教专家单强共同发布《新质工匠》。
苏州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新机遇,以先行先试的魄力探索新路径。会议现场,“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人力资源创新实验基地”正式揭牌,实验基地将聚焦灵活就业、平台用工、技能重塑等前沿课题,依托苏州深厚的产业基础与人才优势,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标杆。
为促进人力资源与资本高效对接,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苏州精心搭建了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与投融资机构的交流平台。活动现场邀请国发创投、中国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苏州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英格玛人力资源集团、苏州聚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苏州人才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圣源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代表上台签约,既为行业发展破解瓶颈、开辟新赛道,也为创投机构发掘高潜力项目、创造投资价值,开启“产融结合”新篇章。
为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深化平台经济企业与数字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苏州积极探索创新零工平台机制,开发多场景新型人力资源服务产品。活动现场,美团、京东、曹操出行、支付宝、同程网络、现代物流业商会等知名平台经济企业与4家数字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合作签约,共同构建平台经济生态圈的人力资源价值链,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产教融合是苏州创新发展的关键引擎。为进一步丰厚人力资源储备,苏州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走出去”招才引智,近年来组织3000余家企业赴陕西、河南、安徽等地开展400多场校企对接活动,累计引进技能人才超48万人;另一方面“引进来”深化合作,通过校政企大会、“订单式”培养等模式,在全国建立劳务协作和校企合作基地758个,形成纵横南北、横贯东西的全方位合作格局。活动现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等10所来自全国的优质院校与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来自苏州的龙头企业代表进行战略合作签约,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摁下加速键。
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重大项目的“全速推进”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坚实支撑。2024年起,苏州已将211个当年投资3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纳入带动就业评估范围。从政策解读、岗位发布、人力资源储备、技能培训计划,到跨地区对接用工、校企合作、猎头引才、数字化人岗配置,实现“落户即评估、建成前服务、服务保开工”。活动现场,邀请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等全市12家重大项目与长三角(汾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12家用工服务单位进行“用工保障服务联盟”合作签约,确保重大项目高效落地和稳定运营。
推进会当天,还同步举办了苏州市稳就业促发展系列活动,包括“就在苏州 友你就好”青年人才招聘会、重大项目用工保障对接会、创业项目展和劳务品牌展。
在“就在苏州 友你就好”青年人才招聘会上,85家优质企业携超2000个岗位亮相,现场设置了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新业态等7个招聘专区和咨询服务、零工平台等服务专区,吸引近千名高校毕业生参与。此外,本次招聘会的岗位也通过线上方式对求职者开放,求职者只需扫码即可查看参会企业和岗位信息,并支持线上投递简历。“就在江苏”抖音直播间内也对本次招聘会进行了直播带岗。近年来,苏州对接“1030”产业体系、跨境电商、民营企业等重点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联合多方资源开展了“新质生产力招聘专场”“民营企业服务月”“金秋招聘月”等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举办各类招聘专场785场,发布岗位40.97万个。下阶段,苏州将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对接机制,依托各级公共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校企合作对接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等各类招聘活动,促进各类重点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
为有效实践就业政策与经济、产业等政策协同,苏州率先探索建立起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评估机制。本次重大项目用工保障对接会将重点推介重大项目用工服务实践与成效,同时发布近阶段建成投产重大项目的岗位需求、苏州就业用工服务包、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产业园清单和《苏州市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评估工作指南(2025版)》。此外,3家项目方(企业)路演了用工和人力资源储备计划、3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路演了精益外包、技能培训等用工服务。
为充分发挥优秀创业项目和劳务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本次活动特邀芯片研制、高端制造、非遗苏绣、文化创意、美食餐饮等领域的10个优秀创业项目和锦丰沙钢冶金工匠、昆山奥灶面师傅、香山工匠等10家本地特色省级劳务品牌及1家对口合作城市河南信阳省级劳务品牌“信阳茶艺”参展。
创业是就业之源、发展之基。近年来,苏州始终重视推动创新创业工作,通过优化政策兑现、加强培训指导、打造创业载体、选树创业典型、举办创业大赛等举措,以真金白银的创业政策和真情实意的创业服务,为创业者提供资金、场地、理念和能力等全方位支持辅导。2024年,全市支持成功自主创业2.15万人,成功自主创业带动稳定就业21.9万人。此外,苏州连续18年举办“燃情”系列创业大赛,从中涌现出一大批充满活力、创意和激情的创业者,成为苏州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中流砥柱。
三年来,苏州高度重视劳务品牌工作培育建设工作,形成可推广复制的品牌培育工作机制,培育出一批具有多元性和代表性的劳务品牌,三年来累计培育征集劳务品牌43个,入选省级劳务品牌23个,成为全省入选品牌数量最多的城市。苏州也是唯一涵盖所有四个类别、入选率达100%的城市。一是中高端技能类品牌实现创新创造引领。以苏州生物医药制造工匠、汾湖电梯工匠、七都光电缆工匠等为代表的中高端技能品牌,体现了苏州制造业升级、产业转型之路。二是文化旅游类品牌展现苏州文旅特色。以昆山昆曲艺匠、藏书羊肉制作技艺师、凤凰水蜜桃新农人为代表的品牌,充分展现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特色。三是高品质服务类品牌彰显独特社会价值。以苏州数智零工巧匠、苏州家政相约金管家等为代表的劳务品牌,为改善和提升百姓生活品质作出了突出贡献。四是民生保障类品牌带动高质量就业。以太仓“循环产业+”新农人、“昆农匠”“常熟服装纺织工”为代表的劳务品牌,围绕城市地域特色和行业特点,推动了一大批产业工人高质量就业。
作为制造业大市、开放型经济重镇,当前苏州正处于产业升级与劳动力集聚的关键期。苏州将以加快构建就业友好型城市工作为统领,创新发展模式、完善服务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延伸服务场景,通过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搭建“全方位”保障网络、打造“全链条”就业生态,切实将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千万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