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城市之心——历史文脉悠久的千年罗城。一场由青春智慧与城市更新碰撞的火花正熠熠生辉。6月8日至9日,罗城保护焕新高校联合设计工作营迎来成果展示的高光时刻,“学生创意路演”与“结营研讨”活动在鼓楼地铁站及展厅成功举行,近百名国内顶尖高校师生历时数月的设计探索,以超过50件创意方案,为罗城的蝶变献上了一场思想与视觉的盛宴。
深入肌理:六校菁英共绘罗城新篇
作为宁波罗城片区保护焕新计划的关键实践环节,本次高校联合设计工作营自今年2月正式启动。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汕头大学六所顶尖学府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及相关专业师生,怀揣热忱深入罗城街巷的肌理之中。他们将毕业设计课堂搬到真实的城市更新现场,以罗城为画布,围绕历史保护与空间焕新两大核心命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设计共创”。工作营汇聚近百名青年学子的智慧,最终凝练出逾50件视角多元、创意纷呈的优秀设计方案,为罗城片区注入了强劲的青春动能与学术力量。
路演破圈:设计走出校门,对话市民心声
6月8日,鼓楼地铁站化身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更新展示厅。精心布置的展板、动态展示的视频、精巧细致的实体模型,将六校师生对罗城未来的畅想直观呈现。设计方案聚焦于城门城址等历史遗存的活化利用、转角绿地等微小空间的潜力挖掘、养老中心等公共服务的品质提升等方向,吸引了众多市民与游客驻足观看、交流讨论。
6月9日,六校师生代表亲临路演现场,站在自己倾注心血的设计图版前,化身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市民游客阐述设计理念与焕新构想。“答辩舞台”首次从安静的校园教室,搬到了喧嚣的公共空间。
“以前做毕业设计,汇报对象主要是老师和同学,更多关注专业性和理论深度,”一位参与路演的同学坦言,“这次站在市民面前,我必须思考如何把复杂的空间改造、历史保护理念,转化成大家一听就懂、能产生共鸣的语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设计能否真正回应他们的生活需求?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最珍贵的检验。”
市民的热情反馈印证了这种“破圈”对话的价值。“真没想到,在鼓楼地铁站就能‘遇见’这么多前沿、青春的构思!”一位驻足良久的老宁波人惊喜地表示,“这些年轻人对老城区的思考既有创意又接地气,希望他们能常来宁波,多为我们城市的发展贡献金点子!”公众的认可与期待,为青年学子投身城市建设的梦想注入了强大动力。
结营研讨:深化产教融合,共育更新人才
在成果展示的热烈氛围中,6月9日下午,举行了深度交流研讨会。海曙区相关部门领导、参与指导的六校教师及本地设计院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本次实践的经验、城市更新人才培养及成果转化路径展开热烈讨论。
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本次高校联合设计的模式与价值。认为在中国城市发展普遍进入存量更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教育迫切需要走出象牙塔,拥抱在地化实践。通过构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海曙实践基地”平台,让学生直面真实城市问题,在创作中主动学习、理解地方更新的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和在地文化,是培养未来合格规划师、建筑师的必由之路。这种“教创结合”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
高校老师代表热切期待,这些凝聚师生智慧、经过公众初步检验的创意方案,能够在后续的罗城保护焕新实践中找到落地的契机,真正从蓝图走向街区,惠及市民生活,实现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统一。研讨会最终凝聚共识—深化高校与地方政府、实践部门的合作,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面向未来城市更新挑战的专业人才的关键路径。
古城焕新,青春赋能
罗城保护焕新—高校联合设计活动的成功举办及其成果的公开展示与研讨,标志着宁波在探索历史城区可持续发展、推动“校地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迈出了坚实一步。这场跨越数月的设计之旅,不仅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城市更新复杂性的认知,锤炼了专业技能,更让市民大众直观感受到青春创意为古城注入的无限可能。
当百年街巷遇见青春构思,当学术探索直面公众检验,罗城片区的保护与焕新之路,正因这种开放的姿态、共创的精神而变得更加清晰、充满活力。工作营虽已结营,但这场关于古城新生、关于人才培育、关于未来城市图景的对话与实践,仍在宁波这座充满底蕴与抱负的城市中,持续回荡,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