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政企合作到产城人融合 这场大会赋能“创新张家港”
江苏
江苏 > 苏州 > 正文
站内

从校政企合作到产城人融合 这场大会赋能“创新张家港”

摄/邢彬

摄/邢彬

6月13日下午,张家港校政企联盟合作大会暨百校千企万岗对接活动火热举行,137所高校与近200家港城企业共聚一堂,擘画产才融合新蓝图。

江苏七洲绿色科技研究院的实验室内,西北大学硕士范资武在研究员指导下操作精密仪器,潜心研发新型绿色化肥;永钢集团炼钢二厂车间里,东北大学毕业生黄涛通过材料测试严把质量关,在轮岗实践中淬炼技能……他们正是张家港推动校政企合作的生动缩影。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资源,更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张家港积极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就业友好型城市”,努力为各类人才落户创造最好条件、提供最大便利、营造最优环境。自2020年在全省成立首个校政企联盟以来,张家港为企业和全国200多所高校搭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出众多标志性成果,初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火热局面。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日益凸显,校政企合作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愈发重要。”江苏省人社厅二级巡视员吴敏超说,希望张家港能继续保持人才引育上的强大优势,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断开拓“以产聚才、以产兴才、产才共荣”的新路径。

“校政企合作的不断深化,将为港城加快构建“4+4+N”传统、新兴、未来产业体系,打造5个千亿级、若干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提供坚强支撑。”张家港市委书记韩卫说,张家港也将努力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广阔舞台,为校政企合作提供全要素保障,携手广大高校、企业、人才,共同为全省和苏州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张家港,每个人都能找到发光的位置。”沙钢集团炼铁厂车间主任助理韩旭代表在分享会上感慨。这位从重庆大学硕士毕业的青年,自2015年参观沙钢5800立方米高炉时便点燃了钢铁梦想。入职后,他主动申请从研究院转战生产一线,在智改数转的熔炉中淬炼本领。

现场,张家港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辽宁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10家高校授牌,作为当地新增“校园引才基地”,持续扩大港城的“引才”朋友圈。

“学生找工作,要么是看产业体系、要么是看城市能级。”郑州轻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万顺国说,学校的机电、电气、计算机、新能源、化工材料等专业,与张家港产业体系十分契合,势必产生诸多合作的机遇。校政企合作这样的模式,由政府搭台,能有效帮助企业找到人才、为人才觅得优岗。

同时,采埃孚汽车科技(张家港)有限公司与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永卓控股有限公司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企业与院校进行企业高质量发展人才保障合作签约;云南、湖北、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与张家港市人社局完成人才高地建设跨区域合作签约,实现企业人才招引与院校人才就业的“双向奔赴”。

当天,百校千企万岗对接活动拉开帷幕,高校摊位前人头攒动,企业代表与高校交流讨论,为人才来港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5年来,张家港已吸引了超10万名高校毕业生来此就业创业。目前,全市人才总量已突破4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5万人、高技能人才13.28万人。

大力招引人才,更要建起人才“蓄水池”。“企业招到优质人才、人才找到心仪岗位,关键要靠产教融合。”永卓控股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卢晓兵说,院校与企业加强交流、密切合作,让企业所需与人才所学“接轨”,帮助他们适应学校到企业场景的转变,加快推动人才奔赴优质岗位。

现场,光束汽车CEO李书利将6辆新能源汽车的钥匙,交到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代表的手中,作为“教具”助力技能人才的培养,为他们开辟成长的道路。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想要走稳走好、走向世界,离不开大量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了解这些产业和岗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李书利说,捐赠这六辆教学用车,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现代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工艺、技术、结构等,了解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实现产教融合。

此外,沙洲职业工学院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进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合作签约,以校校合作的方式,共享教育资源,引领技能人才的成长。

校政企联盟合作大会还设置“书记校长访企拓岗”沉浸式校企对接活动环节,各高校深入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长顺集团有限公司等化工新材料、智能制造企业开展实地走访、交流座谈活动,了解企业所需,为本校人才寻觅优质岗位。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