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造梗 “超”能行丨宁淮“大战”:绿茵场的城市对话与都市圈的协同新章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站内

“苏”造梗 “超”能行丨宁淮“大战”:绿茵场的城市对话与都市圈的协同新章

6月14日的苏超赛场,南京与淮安的足球对决点燃了夏日激情。

当足球在绿茵场上划出银色弧线,两座城市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正悄然上演。

这不仅是六朝古都与运河之都的相遇,更是南京都市圈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深度共鸣。“宁淮”双城,既在竞技场上奋勇拼搏,又在区域发展中携手并进,演绎着“对手亦是队友”的生动注脚。

图片

图片来源:淮安发布

文化基因里的同频共振

南京的“六朝烟水气”与淮安的“运河漕运史”,看似风格迥异,实则同属长江-大运河文化带的脉搏。

南京的明代城墙砖上,刻着漕运工匠的籍贯“淮安府”;淮安的河下古镇石板路,曾留下朱元璋攻打集庆(今南京)时的马蹄声。

赛场上,南京队徽的南朝辟邪神兽在聚光灯下流转青铜光泽,这尊守护了千年的瑞兽,不仅是城市精神的图腾,更在竞技时刻化身无形的助威者。淮安球员的球衣上,大运河百里画廊的碧波仿佛在流动,"运河之都"的灵秀与"淮扬菜之乡"的精巧,让足球成为激活运河文化的当代密钥。

图片

图片来源:淮安发布

这场被戏称为“舌尖上的德比”,表面是足球竞技,内核却是城市文化的创意对撞。南京盐水鸭的醇厚与淮安小龙虾的鲜辣,在球场内外交织成生动的地域符号,见证了两座城市用相同又独特的文化叙事,诠释着江苏“十三太保”散而有序、和而不同的城市基因。

赛事窗口的城市形象塑造

比赛前,一趟特殊的列车从南京南站驶出。这趟连接南京与淮安的“苏超”球迷专列,构建起“赛事+交通+福利”的闭环生态。208元往返套票比原价直降38元,且将客场球票申购与专列购票绑定。

当南京球迷乘坐专属列车奔赴淮安赛场,车厢里涌动着对城市球队的热爱。这种集体行动将个体球迷汇聚成城市体育精神的传播者。

而淮安通过赛事与交通协同,敞开怀抱迎接客地球迷,借“苏超”赛事搭建城市交流桥梁。在竞技之外,传递出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

微信图片_20250614170200.jpg

图片来源:淮安发布

赛事活动越来越成为城市软实力的展示窗口。

“苏超”提供了一面棱镜,折射出城市形象塑造的新路径。南京作为省会,在赛事中展现出“海纳百川”的气度,彰显着六朝古都的格局与实力。

淮安则巧打“运河牌”,围绕“文兴、水清、岸绿、业盛、人和”打造大运河百里画廊。当球员在运河畔绿茵场奔跑,历史文脉与现代活力完成时空对话。

图片

图片来源:淮安发布

是对手亦是队友

在赛场硝烟背后,南京与淮安的双城协作早已深度交融。

2021年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复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同年12月,园区管委会正式挂牌。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聚焦增材制造、智能装备和机器人、新能源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

随着南京淮安两市的合作不断加深,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园区高质量发展迈入新的阶段。

近年来,园区引入南京理工大学盱眙产学研合作基地及高端装备铸造技术及魁元实验室等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南师大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和人工智能研究院也已正式运营,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项目纷纷签约建设投产。

同时园区在南京的江北新区研创园和雨花软件谷建成两处宁淮科创走廊,作为企业“研发飞地”,充分发挥南京科创资源优势,实现“研发在宁、生产在淮”。

作为全国首个获批的跨省国家级都市圈,2024年南京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5.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4%。在这盘产业协同的大棋中,南京与淮安形成“创新飞地+产业腹地”的共生关系。随着宁淮城际铁路的加速推进,“双城生活”将成常态,两地的宜居边界正逐渐消融。

图片

图片来源:淮安发布

赛场上的终场哨声响起,但宁淮两座城市的对话永不落幕。当南京的足球健儿在淮安的绿茵场上拼搏时,他们脚下不仅是比赛场地,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

两座城市在竞争中相互成就,在差异中寻求共生,用足球场上的攻防转换,演绎着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深层逻辑,真正的对手,从来都是成就彼此的最佳队友。

在这场跨越两千年的文明对话中,南京与淮安正携手书写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新传奇”。

推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