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下午4时,江苏徐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看台上,30823名球迷用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为球队加油助威,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四轮,徐州主场迎来与镇江的对决。
在此之前,“苏超”已经成为互联网“顶流”,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本场比赛则创造了“苏超”上座人数新纪录。
足球上把同国家/地区的球队或者相邻地区的球队之间的对抗称为“德比”,不少人把徐州、镇江这一战称为“徐州德比”,说“这是‘北南徐州’的较量”。
“徐州赢,镇江每人尅瓶白酒,镇江赢,徐州每人尅瓶白醋”“战吗?蘸啊”“都是徐州赢”……互联网上天赋型选手们的二次创作,则在绿茵场外开辟了一场大型“造梗比赛”。
镇江为何被称为“南徐州”?“徐州德比”在网上掀起讨论的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感情和逻辑?
一
“徐州德比”的背后,是跨越1700年的历史回响。
“南徐州”名称的来历,与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有关,那就是“永嘉南渡”。
公元4世纪,西晋王朝倾覆,中原百姓为避战乱南迁。东晋朝廷为安抚移民,在京口(今镇江)设立“南徐州”,将徐州移民的乡愁凝固为地名,与“北徐州”形成“南北徐州”的独特格局。
到了南朝,老家本是彭城(徐州城)的刘裕,率领以徐州移民为主体的“北府兵”横扫中原,成功推翻了东晋,在这里开启了南朝刘宋时代。现在镇江市区有一条“南徐大道”,就是为了纪念这段历史。
而这段历史在今天的足球场上被重新激活。
“侨置千年,终须归本”的徐州横幅,呼应《隋书》中罢撤侨郡的记载;镇江球迷“京口北固,气吞彭城”的呐喊,则化用辛弃疾词中刘裕北伐的豪情……球迷的创意标语将历史解构为鲜活的文化符号,“我叫徐州,你也叫徐州”,一句口号,道尽了两座城市的文化羁绊。
二
时空流转至二十一世纪的足球场。当代表“本徐”的徐州队与代表“分徐”的镇江队相遇,历史的脉络便以一种戏谑而又真挚的方式引发共鸣。
球迷间的互动——无论是“欢迎南徐州回老家”的横幅,还是“把云龙山挂牌金山分山”的调侃——这些口号与“梗”并非单纯的玩笑,而是根植于集体记忆深处的历史认同的当代转译,更为竞技体育赋予了超越胜负的文化内涵。
两座城市更是积极借势营销,通过体育赛事搭台唱戏,将一场两地的体育盛事转化成了人人皆可参与的文旅互动场——
6月初,镇江文旅率先抛出橄榄枝:即日起至9月30日,徐州球迷凭本场球票可免费游览金山、焦山等所有镇江A级景区,打出“以山水换烧烤”的口号。徐州网友则调侃:“球票已备好,赛后我请烧烤啤酒,你带我看山看水!”
网络空间里,两地“CP感”引发二次创作热潮。徐州喊话镇江“找不到比你好”,却被网友调侃“阿珍爱上阿强更合适”;双方球迷拉歌时,其他城市像“谈恋爱”,徐州镇江却似“华山论剑”。更有人考据方言梗:徐州人唤镇江“阿镇”,而镇江人称苏州“老徐”,“这种爱,应该是老夫少妻的爱呢”。
三
足球场上火星四溅、梗里梗外大众狂欢,赛场外的较量同样精彩。
徐州以“万亿之城”之姿,勇立潮头发展新质生产力:工程机械产业擎起世界高度,数字经济产业激荡创新浪潮,深地空间向下探索,低空经济加速腾飞,科产融合纵深推进,绘就产业发展新篇章;
镇江则以“小而美”见长,食品加工、船舶海工与生物医药三链齐发,人均GDP反超徐州,成为长三角创新走廊的“隐形冠军”。
徐州的工程机械为镇江船舶制造注入“硬核动力”,镇江的生物医药技术为徐州医疗产业赋能,而在足球领域,徐州青训体系的“村超”基因与镇江的职业化探索则共同推动江苏足球生态多元化……“两个徐州”始终在竞争中交融,在碰撞中共生。
“徐州德比”,其实不仅仅是足球。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到温情涌动的文旅互动,再到步履扎实的特色产业,“北南徐州”各有特色,为“徐州德比”的出圈提供了恰到好处的“素材”。
6月15日的对决,不仅是90分钟的竞技,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如网友所言:“老夫少妻也罢,兄弟阋墙也好,终究是分不开的‘徐州’。”
当终场哨响,胜负之外,流淌了1700年的南北文化长河,又将翻涌起新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