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VS常州|“万亿”德比:物联网与新能源的次世代之争
江苏
江苏 > 无锡 > 正文
站内

无锡VS常州|“万亿”德比:物联网与新能源的次世代之争

图片来源:无锡发布

图片来源:无锡发布

6月15日晚,江阴市体育中心体育场,无锡与常州两支球队的绿茵对决点燃了城市激情。坐镇主场的无锡队发挥出色,2比0击败常州队,取得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开赛以来的首胜。

场外,网友的热议早已超越比赛本身:“足球从来不是11个人的运动,它是整座城市的肾上腺素。”

这场“兄弟局”的背后,是两座万亿GDP城市的产业暗涌——“物联网之都”无锡与“中国新能源之都”常州,正上演一场关乎未来的次世代竞逐。

“物联网之都”VS“新能源之都”

全国首个窄带物联网全域覆盖的地级市、全国首个物联网连接规模超千万的地级市、全国首个高标准全光网城市、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全球最大规模的城市级车联网应用示范城市……无锡,这片富饶的鱼米之乡,早已超越了因太湖三白而遐迩闻名的往昔,如今正以“物联网之都”的时代光芒照亮世界。

自2009年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无锡用十余年时间构建起覆盖芯片、感知、传输、平台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2012年、2016年、2022年,无锡物联网集群规模先后突破千亿、两千亿、四千亿大关。如今,无锡物联网全口径产业规模已超过4500亿元,省内领先,全国排行前列;全市产业链各环节企业超3500家。

当下,无锡正聚焦“一感两网”(智能传感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三大主攻领域,持续夯实以高新区(新吴区)为核心,锡山区、经济开发区、滨湖区等地区为重点的“一核多点”产业发展格局。

行走无锡,处处可见物联网产业魅力。其中,新吴区主攻智能传感器、工业互联网等,以中国物联网国际创新园、中电海康无锡物联网产业基地、无锡(国家)软件园等主要载体;锡山区主攻车联网;滨湖区主攻信息安全;无锡经开区主攻智能网联汽车和工业互联网。

千亿级规模产业,足以改变一座城市的命运轨迹。4500亿级规模产业,便可实实在在兑换出“世界物联网看中国,中国物联网看无锡”的举世赞誉。

而放眼常州,这座万亿级城市则以新能源重铸工业基因。

依托理想、比亚迪两家新能源整车资源和超35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业优势,常州已稳稳站上新能源产业第一梯队,并被工信部授予“中国新能源之都”产业名片。

回望2024年,常州新能源产业规模再上一个千亿台阶,达到8500亿元,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三、投资热度全国第一;新能源整车产量近80万辆,创历史新高;动力电池领跑赛道,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之首,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常州造电池。时至2025 年,常州正冲刺“努力实现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新能源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的目标。

在“产业绿茵场”上,无锡如精密的中场大脑,以传感器与数据流调度万物;常州则似强力前锋,用动力电池与整车冲击产业巅峰。

图片来源:无锡发布

图片来源:无锡发布

生态构建的殊途同归

论及生态构建,无锡物联网产业和常州新能源产业各有吸睛之处。

无锡物联网产业的竞争力在于创新策源与全球视野。

如今,无锡汇聚相关创新载体近200家,平均研发投入强度7.36%,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打造国家环境保护物联网技术研究应用(无锡)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20余个。2019年以来,物联网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项15项,年均授权发明专利2000多件,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研制生产、异构感知融合、物联网终端安全防护等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牵头或参与制订国际17项、国家标准近百项,其中有“物联网宪法”之称的体系架构标准对引领全球标准生态意义重大。

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更吸引超5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签约项目带动投资超3000亿元,与巴塞罗那物博会共建“双展联动”。

常州新能源产业的亮点则在于产业链聚合与规模效应。

今年2月25日,理想汽车发布旗下首款纯电SUV理想i8官图,在此之前理想汽车已宣布其在江苏理想常州工厂正式量产。此次纯电SUV整车工厂将实现从电机、电控到整车组装的垂直闭环,2026年将实现70%的关键零部件近地化供应。

然而,常州新能源产业并不乏创新精神。此前,国内另一个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宣布,常州基地所生产的几款车型将搭载最新推出的“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二期项目也于今年投产,“常州智造”比亚迪有望实现高阶智能驾驶全覆盖。

无锡以创新实力连接世界,常州则以制造集群定义效率,但两座城市在生态构建的初心并无二致,且在创新精神与规模化效应方面皆有着可观成效。

图片来源:无锡发布

图片来源:无锡发布

城市的较量永不落幕

面对新质生产力竞速,核心产业的“双城记”有着贴近时代的生动表达。

早上出门上班,手机上收到信息:未来2小时内,将有一次强降雨过程,降雨量可达50毫米。开车行驶在路上,导航软件提前告知:前方发生拥堵,300米路段需耗时7分钟。这些我们早已习惯的预知场景,背后就是强大的算力提供基础支撑。

谁的算力越强大,谁未来发展的“天际线”越高。在无锡市梁溪科技城,就有这样一个“神算子”。无锡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基地一期100P已上线运行。100P算力的计算能力,相当于5万台高性能台式计算机的速度和水平。再形象一些,如果在20万颗天体的星空图中要定位某个星体,在算力不足的情况下,耗时可能超过100天,如果拥有100P算力,定位星体所需时间只需100秒。

无锡更将物联网基因注入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无锡经开区的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 Lite戴上工牌,在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极氪5G智慧工厂“上岗”实训,全流程执行和对外展示料箱搬运任务。

未来产业潮涌,常州则押注合成生物与智能机器人。

如今,常州合成生物产业正剑指千亿规模,金坛合成生物产业园、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西太湖合成生物创新产业园的“一城三园”格局集聚创健医疗约150家企业,南师大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江苏省重组蛋白质制造工程实验室等数家平台加速技术转化。

常州同样是国内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地。国内每四台工业机器人中,就有一台出自常州,工业机器人本体产量接近全国1/4,同时协作机器人产量全国居前,并拥有纳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近150家,2024年实现规上产值309亿元,覆盖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生产”再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

尽管两座城市押注未来的解法不同,然而,创新无界,殊途同归。

足球赛终场哨响,但城市的较量永不落幕。

万亿GDP的底座上,两城始终在拓展边界:无锡的集成电路、常州的第三代半导体,无锡的生物医药六大产业园、常州的合成生物与工业机器人……新质生产力的繁星,终将照亮长三角的夜空。

这场德比从未局限于比分。当无锡的无人巴士驶过智慧路口,当常州的电池包驱动全球电动车,两座城市已在产业革命的浪潮中,写下了同题答卷。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