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赛道培育的城市竞逐中,南京以“抢跑者”的姿态率先突围。
从率先设立全国首个未来产业职能机构,到连续四年举办新赛道大会,再到从机器人产业跻身全国第一方阵,这座“新赛道之城”,正以创新为引擎,在未来产业的蓝海中划出清晰的发展轨迹。
南京下了一盘大棋
“新赛道”是指以新技术新模式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或细分领域,具有引领性发展、颠覆性创新、爆发式成长特性。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超8600亿元,智能电网产业链竞争力国内领先,机器人产业挺进全国第一方阵……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南京在新赛道培育上的持续加码。
早在2020年2月,南京就在全国率先设立全国首个未来产业职能机构“未来产业处”,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近年来,南京更是动作不断——连续四年举办新赛道大会,着眼于新赛道培育工作,打造“新赛道之城”品牌。
对南京而言,布局新赛道不仅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主动选择,更是破解“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动能培育”双重命题的关键抓手。
值得一提的是,3月召开的2025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上,南京人工智能(软件)、机器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四个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揭牌成立。同时释放了关键信号:南京将发挥产业专班统筹全市资源攻坚重点任务、发力新赛道的关键作用,统筹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工作。
一系列系统性布局,为新赛道发展提供了“政策引擎”。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南京通过线上对接、线下走访、企业考察、项目路演、资源对接等方式,已累计推动15个高新园区与260余家新赛道企业开展合作对接,包括69家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17家上市公司以及100余家前沿科技企业。
竞速细分领域
实施产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能强劲。2024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占比达42%。
一项项新技术、新应用,正壮大南京未来产业。此前发布的《中国新赛道体系报告2025》中,提出未来网络、第三代半导体、创新药研发为南京的“赛道名片”。
在南京的新赛道版图中,未来网络是当仁不让的“先手棋”。未来网络,南京作为全国最早布局该领域的城市,赛道规模已超200亿元,重点发力6G、网络安全、光通信等领域。依托紫金山实验室,创造了6G太赫兹实时无线传输10余项“世界第一”,涌现出赛宁信息、亚信安全、致网科技、美辰微电子等企业。
图源:南京观察
上周在南京举办的2025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上,南京29家机器人企业集中展示了40余款机器人产品。近日,省委网信办发布全省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信息,南京新增3款大模型产品。
面对风起云涌的人形机器人浪潮,南京也早已抢先布局。连续7年稳坐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国产品牌出货量第一的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核心技术驱动,积极抢占人形机器人风口。汇川正在南京建设高端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并计划在南京做强最为重要的工业机器人板块。
目前,南京涉及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近百家,形成涵盖机器人整机、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应用等全产业链条的格局。南京不仅集聚了埃斯顿、汇川技术两大工业机器人巨头,还有亿嘉和、恒立、科远股份、中船重工鹏力、景曜科技、熊猫电子等一批工业机器人骨干企业。同时,苏美达智能、佗道医疗、蔚蓝科技等一批特种机器人创新企业,布局园艺、医疗、消费端领域。
最新拟定的《南京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提到,到2027年,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超100亿元,“机器人之城”目标清晰可见。
厚植优质创新生态
今年,南京启动新赛道加速布局行动,协同发展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和低空经济等新赛道,着力培育链主企业,壮大数字产业新动能。
近年来,南京把培育新赛道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加快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持续优化未来产业和新赛道创新生态。
南京竞速新赛道,更离不开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目前,南京高新技术企业数超1.05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2万家;聚力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新型电力(智能电网)集群,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大飞机集群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一代信息通信、细胞和基因技术、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持续开展前沿技术突破与生态构建,规模突破1500亿元,为新赛道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药研发作为南京新赛道的“名片”之一,今年一季度交出亮眼答卷——全市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13.7%。这一增幅的背后,既是南京对创新研发的持续加码与政策护航,更是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动能的集中迸发。
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最多的城市之一,南京拥有4所生物医药领域专业院校,20余所开设相关专业的全国重点高校,每年毕业的生物医药相关人才6万余人,基础人才输出数量居于全国前列。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些人才资源,推动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去年12月,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正式揭牌,中心将在搭平台、促转化、聚要素三方面发力,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贯通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成果“发现、验证、转化、应用”全链条。
低空经济这一万亿级的新蓝海,是城市竞逐的“未来”。去年5月,南京率先启动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新型示范区建设,以校地共建、政企合作、跨界融通打造科研平台矩阵,攻关核心技术难点。紫金山实验室全球首个6G低空测试场、东南大学国内首辆分布式电驱动飞行汽车“东大·鲲鹏1号”等科研成果新近发布。
眼下,南京将以产业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实践要求,大力培育未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