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盆景艺术大师开门收“高徒”
江苏
江苏 > 苏州 > 正文
站内

苏派盆景艺术大师开门收“高徒”

登台行礼、奉上拜师帖、敬献拜师礼、向师傅师母三鞠躬、徒弟代表敬茶、师傅郑重回赠信物……6月18日,虎丘万景山庄万松堂内,苏派盆景艺术大师史佩元收徒仪式在此举行,郭明友、汪正文、史诗等九位弟子正式叩开师门。这是苏派盆景技艺传承工作室成立以来的首次重要活动,也是史佩元首次以传统仪式收徒。

徒弟代表敬献拜师礼。苏报融媒记者 凌欣炜/摄

徒弟代表敬献拜师礼。苏报融媒记者 凌欣炜/摄

史佩元是苏派盆景技艺传承工作室首批入驻的大师,自幼随外公学习琴棋书画并爱好盆景,三十岁后,他对盆景艺术的兴趣愈发浓厚,苦研技艺,融汇古今中西,锐意创新,成为当代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艺术成就誉满海内外。今年初,他荣获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授予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年度人物奖”及“中德文化交流大使”称号。这不仅是对其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苏派盆景作为中华文化精粹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徒弟代表敬茶。苏报融媒记者 凌欣炜/摄

徒弟代表敬茶。苏报融媒记者 凌欣炜/摄

此次拜入师门的弟子阵容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教授、美院讲师、博士硕士、海归人才汇聚一堂,其中不乏80后、90后青年才俊。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通过他们,可以引导更多年轻人参与、喜欢盆景,扩大这门艺术的受众面。”他强调,“盆景不光讲理论,要在实践过程中去领悟,日积月累方能成就。”更摒弃了传统师徒关系中“唯师命是从”的旧习,鼓励弟子大胆提出不同见解:“不要单纯模仿,青出于蓝一定要胜于蓝。”

苏派盆景虽底蕴深厚,却也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挑战。史佩元认为,引导爱好者将盆景艺术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是关键。通过举办展览、活动扩大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盆景,逐步培育产业生态。“玩盆景贵在持之以恒,是场十年磨一剑的修行,我自己已经坚持了近四十年。”

9位徒弟与师傅师母合影。苏报融媒记者 凌欣炜/摄

9位徒弟与师傅师母合影。苏报融媒记者 凌欣炜/摄

特意从湖北恩施赶来拜师的汪正文,正是盆景艺术感召力的体现。这位土家族青年,在家乡的青山绿水间与盆景结缘。然而最初只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2019年张家界举办的一次盆展上与史佩元大师的相遇,如醍醐灌顶。“第一次亲眼看到大师庭院作品,才知道盆景艺术学问浩瀚如星河。”此后每年的修剪季,他都会到苏州求教,短则一周,长则二十天。在史佩元悉心指导下,汪正文完成了从盆景爱好者到职业盆景人的蜕变,对盆景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领悟。

史佩元表示,盆景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不仅是植物的艺术,更是文化的传承。他希望通过自己和弟子的努力,让苏派盆景艺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苏报融媒记者 凌欣炜/文)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