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新城,欣欣向荣。
位于昆山市东北部的周市镇,有着不凡的发展印记:在“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上实现“十连升”,目前位列第8位;最新出炉的“2025镇域经济全国500强”榜单上,跻身第25名。回望2024年,全镇完成GDP38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487.1亿元。
而今,这里不仅是智能高端装备与电子信息产业双双突破百亿的制造重镇,更是向“绿”而行的先锋。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在此崛起,新能源、节能环保、低碳服务等产业成形成势,一幅“零碳未来”的蓝图加速落地。
这里,亦可见新质生产力与人文经济学共舞:陆杨与周市的旧粮仓在艺术与商业的浸润中焕发新生;苏南唯一的百年振东侨乡重现清水红砖的民国风华;千年城隍潭水系编织起文旅综合体的绮梦。
这份发展活力更浸润于细微日常:养老中心的温馨笑语,老小区的崭新容颜,公园绿道间的悠然漫步……从产业的星辰大海到民生的涓滴暖意,周市镇正以硬核实力与人文温度,诠释“十连升”的丰富含义。
向“新”而兴,“碳”寻未来
5月的重庆,第25届立嘉国际智能装备展览会上,全球1200余家企业争相秀出数字化、智能化的“黑科技”。周市镇的台功精密、寰时宇科技、华誉自动化3家企业携“拳头”产品亮相——天车摇篮五轴机床以钛合金加工效率提升40%的硬核实力惊艳全场;恒温恒湿试验箱以精准控温技术成为实验室设备领域的“隐形冠军”;HY系列成像亮色度计则以高精度光学检测技术为汽车光源行业树立新标杆。
这场“周市秀”,折射出这座工业强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定决心。
如今,周市镇智能高端装备、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分别突破260亿元、120亿元。先后被工信部、科技部、商务部认定为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国家火炬昆山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这里汇聚了台光电子、川崎重工业等头部企业,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产业园即产业链”的生态。其中,台光电子扎根周市28年,凭借全球智能手机线路板基材80%的市场份额,6次增资扩产,今年6月签约的AI高性能覆铜板项目投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60亿元,剑指中国覆铜板“链主”地位。而川崎产业园已集聚上下游企业70余家,形成产值规模达70亿元的工业机器人配套产业链。
在周市,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热带雨林”式的共生共荣。
全镇457家高新技术企业、77家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国家级13家)构建起“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国家级小巨人”的梯度矩阵,高企数量占昆山13.7%,专精特新占比12.9%,两项数据均列乡镇第一。
沿着“双碳”赛道,周市镇深谙“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
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内,碳12坊创新中心以光伏建筑一体化、智能微电网等12项技术实现近零碳运营,成为全国首批、长三角唯一一个改造项目零碳建筑。面向2026,全镇低碳产业规模剑指500亿元,新能源、节能环保、低碳服务等产业成形成势,一幅“零碳未来”的蓝图加速落地。
立足“开放共赢”,这里的产业版图亦有着广域视野。
立足长三角一体化,星咖食品以“全球产地直采+国内深加工+品牌共创+价值出口”的模式,构建专业的咖啡贸易平台,在千亿级昆山高端食品产业版图上留下“周市醇香”。
文旅深融,活力周市
创意街区、景观通廊、光仓艺术馆、特色酒店……当陆杨粮库的旧筒仓披上现代设计的星光,当周市粮库的步行桥横跨碧波,当城隍潭的七十二潭水系重梳脉络,这些沉睡的工业遗产与自然秘境,在周市镇的高标准规划中涅槃重生。
如今,老粮库变身滨水艺术空间,筒仓光影交织商业活力;城隍潭依托“潭潭相接、田园环绕”的生态肌理,生长出主题酒店与人文码头。它们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可漫步、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新地标,让历史与当代在江南水韵中深情相拥。
旧貌焕新的不止是建筑与生态。
沿着时光的长河上溯,苏南地区唯一的侨乡——振东侨乡,正以清水红砖的民国风姿诉说百年传奇。现存28幢民国风格的历史建筑,保留着清水墙、砖拱结构、歇山顶等原有建筑风貌。南洋路59号别墅更化身“孙中山与振东侨乡陈列馆”,珍藏手稿史料,见证中山精神与华侨赤诚。伴随这片承载家国情怀的土地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百年风云化作文旅融合的鲜活基因。
从建筑遗产到民俗精粹,周市的文化富矿在传承中绽放新彩。
5月30日晚,第十四届野马渡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启幕——这场延续十四载的盛会,恰是周市非遗版图的生动缩影:舞狮腾跃间,“江苏省舞狮之乡”实至名归;昆北民歌声声婉转,列入省级非遗扩展名录;爊鸭香气氤氲、堆塑技艺精巧,分别跻身苏州与昆山非遗名录。民俗活动不再仅是怀旧展演,更成为激活乡土认同、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文旅深融的活力,同样在田野与公园间生长。
五一假期里,伴森田农场的泥巴与欢笑声一同飞扬:孩子们赤脚插秧,钓起活蹦乱跳的龙虾;大家吃着烧烤,捧着下午茶,听着音乐大舞台上的歌声轻轻摇摆。目光投向昆山体育生态公园,这里的“乐活市集”上演都市轻度假:咖啡香气缭绕文创摊位,充气沙发托起星空下的露营电影,三色沙滩让市民在“微改造”的公园里触摸自然。当农趣野性与城市休闲交织,周市的文旅图景既保留泥土的温度,亦拥抱现代的惬意。
从粮仓蝶变、侨乡新生,到非遗活态传承、生态空间再造,周市镇以文脉为魂、生态为底,将散落的历史碎片串联成链。在这里,每一处更新都不只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一场场人文与经济的共生实验。
幸福周市,触手可及
翻开5月的“周市幸福日历”,在珠泾村的儿童健康沙龙上,年轻的父母们边记笔记边学着制作火龙果奶昔;金威社区广场上,孩子们用干花装饰的团扇引来阿姨们连声赞叹;市北村的亲子家庭从粽子馅里挖出珠子串成手链,笑声裹着粽香飘向街巷……这些细碎的温暖,拼凑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周市图景”。
当老旧小区褪去岁月斑驳,幸福便有了坚实的载体。
信用小区里,曾经坑洼的路面变得平整,地下管道焕然一新,焕新的墙面提升着小区颜值。金龙新村内,屋面漏水维修、外立面更新、绿化提升和内部道路翻新等工程有序推进,让“老破旧”变成“幸福里”。
健康守护的脉络,早已延伸至街巷深处。
张家角社区居民广场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育指导员带领居民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急救技能师资骨干化身“导师”,手把手指导居民学习心肺复苏术和海姆立克法。而在昆山市康复医院里,语言治疗师悉心引导孤独症儿童发出清晰音节。
从三级医院到社区诊所,从全科问诊到中医理疗,一张以人为本的周市镇健康网络,正温柔托举起不同群体的生命质量。
养老服务亦在细腻处见温情。
永平花园的日间照料中心里,银发老友们对弈正酣,理发室的剪刀声与餐厅飘来的饭菜香交织成生活交响曲。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400平方米空间里精心设计的适老化细节:防滑地砖的纹路、圆角家具的弧度、紧急呼叫按钮的红光……当“1+1+13+X”的养老网络覆盖全镇,助餐、康养、心理咨询等服务化作具体而微的关怀,让银发岁月依然能触摸尊严与温暖。
此外,106个停车场的17257余个车位已接入“牡丹停”平台;11所学校、超10万平方米体育场地应开尽开,年均共享人次超百万;“红周到”党群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全年近4000场活动涵盖义诊、理发、法律咨询等服务;49个公园、小游园成为老百姓自家的“前庭后院”,64公里慢行步道、33公里绿色廊道宜游宜憩,“昆山之链恋上周市”篇章徐徐展开。
今日的周市,幸福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推窗可见的绿意、触手可及的便利、转角相遇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