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文学院特稿|贾秀全:青春编史遇良师——献给束方崐先生百岁生日
江苏
江苏 > 盐城 > 正文
站内

盐城文学院特稿|贾秀全:青春编史遇良师——献给束方崐先生百岁生日

△著名书法家震三先生书写的条屏“福寿齐天”

盐城文学院特稿|贾秀全:青春编史遇良师——献给束方崐先生百岁生日

△2008年参加江苏省交通厅编史的部分同仁在南京聚会,前排中为施因老厅长,前排右二为束方崐先生

长寿贺辰福无边 百岁老人心如仙

——题记

鲜花盛开的五月,我以《相遇编史》为题,写数位同仁集体回忆那一段峥嵘岁月,我在文中提到的《江苏航运史》主编束方崐先生,本月迎来他100岁的生日,他是我在省交通厅编史时的直接领导,也是我相遇的一位良师。 1983年10月10日,我坐长途客车从盐城到南京,在中央门车站下车后转公交车到三山街,第一次来到省交通厅。厅大门朝东,门口除了交通厅的牌子,还有一个与交通厅牌子规格一样的“京杭大运河工程指挥部”,那条路叫中华路,路边高大的法桐巍然屹立,把这处省级机关与车水马龙的街市似隔非隔地融汇而贯通一体。

盐城文学院特稿|贾秀全:青春编史遇良师——献给束方崐先生百岁生日

△笔者1983年在清凉山公园

此次受命而来,是参加编写江苏省交通史,准确地说,是做些前期收集资料的工作,既服务于全省,也兼顾本市。其实一批同时被抽去的同仁中,多数人并无这方面的学养,当然也有已经做出成绩的编史高人。我有几份忐忑,但很快平静下来,抱着前来学习的心态,任何时候,你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位次,复杂的事儿就会变得简单起来,何况我们确实是对编史完全陌生的“角儿”。我拎着行李,来到厅编史办,编史办是新成立的临时机构,设在厅招待所,招待所似乎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标志,来住的都是系统内部人,彼此心照不宣。省交通史编委会的主任、副主任是刚刚退休的厅长、副厅长们(有一位是在职徐华强副厅长),领导中大多是战争年代走出来的老革命,抓工作的认真劲和指挥若定,后来在工作中的相处,让人受教。接待我的是束主编,人们都喜欢叫他老职务——束科长(省航),我是他《江苏航运史》编写组前来报到的第一批兵,后来也是受他偏爱干得时间较为长久的一个兵。束科长穿蓝色中山装,戴着眼镜,温和谦虚,口音与我们比较接近(泰州人),接下我的行李,问我是哪个市的?哦,盐城来的。我递上盐城市交通局的介绍信。束科长问:你住在南京吗?我一愣,我不住南京住哪儿?他出去不知与谁商量了一下,来解释,原来各市报名单时,我的身份是市交通局驻宁办事员,束科长以为我是局驻宁办事机构的人,自然有住宿的地方。其实不是这样的。厅招待所的接待容量有限,编史办为我们联系的是省汽二处招待所,束科长嘱咐我乘2路车,长江路下,回头走,华侨路25号即到。到省汽二处招待所,填了一张住宿卡片,买饭菜票,把行李寄存在指定房间,借钵子吃饭。二处招待所在金陵饭店的附近,那时金陵饭店刚刚开业,是当时中国第一高楼,其璇宫还是一个登高眺望南京城的特色景观场所,可是我没有见到南京长江大桥时的震撼。我的平静使我错过了登上金陵饭店璇宫体验的机会。住在一个房间的还有常州、扬州、淮阴等地来的四位,我们那间可住六个旅客。晚上7点多钟,我们在房间里敞着门,围着一台黑白电视,观看热播的在无锡举行的亚洲杯乒乓球比赛实况。“大家好啊”束主编来到我们身边。他显然还没有吃晚饭,来通知我们次日上午八点到厅集中学习,算是岗前培训,后天进入工作。那时没有微信,电话是有的,束科长完全可以打个电话通知一下大家,他不,亲自跑来一趟,也是看看大家居住得怎么样?此后的一两年,我对束科长的作风耳濡目染,他一以贯之。

盐城文学院特稿|贾秀全:青春编史遇良师——献给束方崐先生百岁生日

△束科长(右一)、江苏省运河航运公司党委书记孙宏福(中)和笔者1984年参加全国交通编史黄海河片区第一次会议时参观少林寺时留影

交通编史,一是厅本级要完成写史出书的任务,二是要指导督促全省各市开展编史修志工作,工程浩大,需要自上而下众志成城。这时,地区文化差异也泾渭分明,束科长负责《江苏航运史》一块,他把编史进度较快且有初步成果的常州、扬州两地编史的同志请到厅里介绍经验得失,然后组织大家学习讨论,解疑释惑,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我们第一步是收集资料,分组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图书馆,后来是厅、省航档案室。在档案馆、图书馆干了四天,他组织大家学习讨论收集资料过程中碰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第一次开会,大家先沉默,后不记得是谁打破沉默,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发表意见,有的说,繁体字阅读不顺畅,抄写效率低;有点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抄起,到什么地方结束;有的压根说不出那些要收集那些要放弃等等。总之,束科长领导下的这批“新兵”大多数是一张白纸,但是我们不悲观,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嘛。轮到我发言时,我说,对收集资料的“宁缺毋滥”要具体分析;做到最大限度地避免收集资料的重复,非常必要;在阅读资料时务必细心,防止粗枝大叶把有用的资料从我们眼皮底下溜走,我举例,一份1950年《新华日报》公路运输方面的报道,里边写到航道的比较资料,我把它摘抄了,如果看题目一带而过,很有可能就错过了。束科长显然听得很认真,尤其对我发言的专注,是一种无声的鼓励。束科长肯定了我的发言,会后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他把《简繁字体对照表》发给需要的人,提出搞目录索引,发给大家,减少重复收集,还发给各市参考,按图索骥,避免大海捞针。这项工作后来束科长交给我做,其实搞资料索引也是一门学问,叫“目录学”,当时不懂,就是束科长指导开展起来的,我需要阅读大家收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分类编目,注明出处,打印分发下去。在我的印象中,束科长上班多数情况下是早到,他住在下关宏业邨,坐公交需要几十分钟,那时7点半上班,晚6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公交经常堵车,他得很早出发。有一次他为避免堵车耽误时间,竟然骑车(估计有七八公里吧)到厅上班。1984年1月那场南京暴雪,公交瘫痪,他步行到班,从早走到中午。他正常带一组人到档案馆,我在图书馆一组。一次我受束科长指派临时到档案馆“突击”,上班时我们赶到档案馆,档案馆是“工作重地”,有武警站岗,听说我们是交通厅编史办的,武警告诉我们,你们一位领导已经在里边了,果然是束科长。

盐城文学院特稿|贾秀全:青春编史遇良师——献给束方崐先生百岁生日

△1984年参加全国交通编史黄海河片区第一次会议的代表在龙门石窟合影留念

我很羡慕后来成名成家的那些专家、学者或作家,他们的不少文章中介绍,从小或青少年时代就看过很多书籍,有的甚至把学校的图书馆书都看尽了。我常常自惭形秽。好在束科长带兵有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懂就问,有一次,我看到一篇有关射阳河的资料,那是我家乡一条有名的自然河流,我在交校读书期间,教练船从东坎到合德,航行过一段射阳河,我甚至觉得“一条大河波浪宽”就是词作者以射阳河为“原型”创作的,可是对这条河的历史我却不知所以,资料上说,射阳河源于射阳湖,我到地图上找,怎么也找不到“射阳湖”,我问束科长射阳湖为何地图上查找不到?他说,春秋战国时期,射阳湖曾经是重要的湖泊和航道,现在已经萎缩不存,地图上当然没标,你可以在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上查到射阳湖。哦,射阳湖的消失,隐藏着多少沧海桑田的谜一样的故事。束科长为了给我更直观的参照,说,射阳湖中心区域大致在今天宝应县射阳湖镇一带,古射阳湖的区域可大啦。我读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想写点结合编史实际工作的小文,他建议我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先学习研究一番,初稿写出来他还要求我进一步推敲,稿子投出去杂志社发来拟录用通知,束科长向我祝贺。并在李总编面前肯定我钻研编史业务的精神。一度,我遵总编安排一起琢磨文稿,总编把全省上报的47本交通行业的《大事记》交我初审,提出意见,协助李总编草拟了《关于编写交通史大事记的十大原则》,在全省交通编史工作会议上成为指导各地编史的一件重要业务材料。

盐城文学院特稿|贾秀全:青春编史遇良师——献给束方崐先生百岁生日

△1983年在中山陵留影,右苏州夏振明、左淮阴顾洪勇与作者(中)

在南京,上班距离远,中午大家都不回家,束科长一般与编史办的同志或到厅机关有关处室与老友下棋,就算午休。有时叫上我一起去夫子庙,买《书法报》,每期不隔,他的楷书非常漂亮,后来他送过一件书法作品给我。去夫子庙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买烟,他当时抽烟,现在不抽了,不知什么时候戒的。束科长好像不怎么爱喝酒,某星期天,他请省航的小闵、南京的小王和我(留下来的三人)到宏业邨吃饭,束科长亲自掌勺,阿姨(科长夫人)打下手,忙了一桌菜,束科长大女儿陪我们欣赏音乐,吃饭时,束科长破例开了一瓶“洋河大曲”,我们不喝酒,束科长也不勉强,他倒了一小杯,慢慢地抿。不记得束科长为什么事情请客的了。好像是小闵工作要变动,从编史办回到省航,小闵是武汉某大学毕业的,那时流行出国,他似乎也想走出去,一有空就捧着英语书读,与人交流不多,据说后来他如愿以偿去了德国。再后来就不知道了。束科长对于年轻人的前途非常开明。我们三人那时成为科长心目中的骨干,小闵在编史办负责史料汇编,我负责编辑资料索引和《大事记》。束科长为了留我,请总编出面,以组织的名义给市交通局发函商借,甚至请周老厅长出面跟市局打招呼。我明白束科长的用心,我也喜爱编史工作希望进行下去。可是,我所在的公司办公室周主任突发肝坏死,42岁英年早逝,办公室实在人手少,继任的张主任写信希望我与厅编史办领导说说困难。我处于两难之中。在公司多次催促之下,我向束科长表达可否让我回去的想法?束科长的回答很干脆:不同意。然后他起身移步到办公室阳台,点上一支烟,胸中的波涛罕见地在他脸上荡漾。那一刻我十分痛苦。我有点自责,又无可奈何。是束科长鼓励我要深造学习,以适应今后发展需要,拜托与交通厅合作编史的南大历史系邱教授安排报名参加了南大工会举办的夜校学习,请参加编史的河校刘老师有大专招生信息及时告知我……直到1985年1月,我决定报名参加电大汉语言文学(含文秘)专业的招生考试,开明的束科长挥挥手,回去好好复习迎考吧。 离开编史办后,我们书信往还,持续不断,每有交通史成果出版,束科长总是第一时间想到我,寄给我学习收藏,扉页题词留念。我为科长锲而不舍的精神,花甲、古稀,尤其在耄耋之年还笔耕不辍而感佩。我梳理了一下束科长参加编史的成果:

盐城文学院特稿|贾秀全:青春编史遇良师——献给束方崐先生百岁生日

盐城文学院特稿|贾秀全:青春编史遇良师——献给束方崐先生百岁生日

63岁,为航运史主编,《江苏航运史》(古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 64岁,为航运史主编,本册参编,《江苏航运史》(近代部分)1990年10月出版,20.1万字; 68岁,为航运史主编,本册主编,《江苏航运史》(现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50.6万字;

盐城文学院特稿|贾秀全:青春编史遇良师——献给束方崐先生百岁生日

71岁,任副主编,《京杭运河(江苏)史料选编》(第一、二、三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136.7万字; 85岁,辑注,《京杭运河古诗辑选》,广陵书社,2011年9月出版,19.3万字。

盐城文学院特稿|贾秀全:青春编史遇良师——献给束方崐先生百岁生日

我试图向读者朋友破解他的长寿秘诀——维持一定量的笔耕,让大脑适当活动。现在期颐之年,他跟过去一样,话不多,但思维清晰,表达明了。 此外,他的子女与孙子女人才辈出,他们传回来的进步、成长和家庭和谐美满,子女们的探视陪伴关爱,都给束科长带来知足和满足。 我几乎每年不定期地去看望与拜访束科长,他住在南京幕府山南麓一个养老机构。好像前年,他肠道肿瘤做手术,我去看他时,他很泰然,没有丝毫畏惧,平静得跟什么事没有发生一样。去年去看他,他的长子东兄还安排我等三人与老人吃了顿馆子,束科长不拒绝下馆子,他觉得口味的多元是人体的需要,想吃什么的就是你所需要什么,身体无声的语言我们得尊重。今年紫玉兰开花的季节我去看他,他的身体比以往更好了,那个所谓的肠肿瘤他似乎忘却了,没有了,不再提了。 顺从天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盐城文学院特稿|贾秀全:青春编史遇良师——献给束方崐先生百岁生日

△作者简介:

贾秀全, 江苏盐城人,研究员级高级政工师,正高级经济师,曾长期供职于市直大中型企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市社科专家信息库成员,《盐城市工会志》编纂。

来源:人间灯火简史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