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上午,由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联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澳门大学和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主办的“艺术、人工智能与全球人文”国际暑期学校开幕式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南雍楼隆重举行。本届暑期学校汇聚了来自中国、英国、葡萄牙等国家的40名优秀学子,学员来自南京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澳门大学、美国圣母大学及中国C9联盟高校,涵盖本、硕、博不同教育阶段。其专业背景多元,涉及汉语言文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电子与信息工程、艺术学理论、应用数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充分体现了项目的跨文化、跨学科特色。
破冰环节促进交流互动
全球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天怡首先主持破冰环节,通过“两真一假”互动游戏有效打破文化隔阂。学员们迅速建立联系,在欢声笑语中自主完成小组组建与组长推选。一位外籍学员的即兴歌声点燃全场热情,为暑期学校注入蓬勃活力。
开幕致辞擘画未来图景
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胡捷、南安普顿大学Sunil Manghani教授、澳门大学马万祺罗柏心书院院长杨柳、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戴望州、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潘柏和全球人文研究院院长何成洲分别进行致辞。全球人文研究院副院长都岚岚主持开幕式。
南京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胡捷在开幕致辞中代表学校向全体师生致以热烈欢迎。她强调,本次暑期学校是南大推动跨学科创新与全球对话的重要实践。在AI重塑人类表达的时代背景下,技术伦理与文化维度亟需跨文化反思,而江苏作为传统与创新交融的典范,为探索此议题提供了独特场域。胡处长指出,项目将通过学科交融、文明互鉴和知行合一三大路径,引导学员深入思考AI与人文的关系,鼓励大家勇于质疑、开放协作、深度体验,共同探索技术赋能人文的发展路径。
暑期课程主讲人、南安普顿大学Sunil Manghani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自己课程的主题与课程目标。呼吁学子提出艰深问题,强调“未解之问蕴含珍贵思辨路径,正是教学相长的契机”。
澳门大学马万祺罗柏心书院院长杨柳在开幕致辞中阐述了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关怀的内核。她指出:“科技时代需守护三重脆弱价值:物质遗产的保护、数据隐私的捍卫,以及心灵诗性的滋养。”
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戴望州在致辞中强调了人文学科在科技教育中的核心价值。他指出:“人文学科为STEM教育注入不可或缺的灵魂。当今时代的关键命题,并非机器能创造何物,而在于人机协同如何重新定义‘创造’的本质。”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潘柏在致辞中则以“三高”——文化浓度高、师资水平高、筹备投入高,概括项目特色,并寄语学员:“成长重于成功,分担先于分享——这正是全球文明互鉴的基石。”
最后,全球人文研究院院长何成洲代表主办方致辞并介绍暑期学校。他详细阐释了课程设计理念:“本次暑校以跨文化、跨学科、跨地域为内核,课程涵盖AI伦理研讨、数字人文实践及传统艺术创新。游学将深入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数字展厅等场域,揭示科技与人文的共生脉络。” 何院长特别介绍了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建校精神、建设历史与未来展望,并向全球学子发出邀约:“期待各位未来以南大为学术港湾或职业起点,共同书写人文科技融合的新篇章。”随后,何成洲院长为协办单位颁发“特殊贡献证书”。
共筑学术新未来
开幕式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在接下来的两周里,学员们将通过密集研讨、实地考察与跨界协作,深入探索AI时代的文明演进路径,为构建“科技向善”的全球人文图景贡献青年智慧。
来源:南京大学苏州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