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刚刚过去的六月,央视前主持人温迪雅新书《每个人都得自己长大》(以下简称“《长大》”),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承蒙作者、友人温迪雅抬爱,我在当月就收到了她馈赠的新书并翻开阅读。
32年前,温迪雅加盟央视刚刚创办的早间新闻杂志节目《东方时空》,担任“浓缩人生精华”的访谈栏目《东方之子》主持人,先后采访过300多位各个领域的天之骄子,并参与了1997“香港回归”的全程报道。
温迪雅与她的新书《长大》
当年,容颜清秀、温文尔雅的温迪雅,是央视主持人中的某种“符号”。
温迪雅在《东方之子》栏目工作的六年间,我经常进入央视采访,尤其央视春晚从剧组成立到除夕晚会播出,是我追踪的目标之一。
1998年,温迪雅出版《温迪雅日记》《温迪雅访谈》,我是万千读者之一。当时也有采访她的计划,但阴错阳差,屡屡擦肩而过。
直到几年前,经江苏籍歌唱家方鹂鹂牵线,我才与旅居英国的温迪雅取得联系,建立微信交流,徜徉于她的公众号“小温的有氧花园”。
温迪雅画作《独处》(丙烯 2025)
今天的温迪雅,依然温婉知性,是擅长诗歌、小说、随笔、绘画的作家、画家,喜欢做短视频,用文字和镜头记录自己的生活与工作。《长大》是她2020年以来的文字结集,其中包括今年3月的诗作也收录在内,“新鲜”程度可见一斑。
白岩松的《序》直面“小温”
时间已过去30余年,可在央视新闻评论员白岩松等同事的脑海中,当年“小温”的印象仍根深蒂固。
《长大》书稿完成后,温迪雅发给原同事及友人阅读。后来他们有感而发助力加持,向读者推荐——
早年温迪雅与白岩松工作时的状态
敬一丹的推荐语:“不同的路不同的风景,在小温的回望中,品味时光。”
刘震云的推荐语:“人生面临很多选择,重要的是做出选择。选择源于日常的思考。”
张泉灵的推荐语:“感谢我的前同事小温,用娓娓道来的文字,带我经历了她的脆弱和勇敢,拓展了我的生命体验。我想,我们又都成长了,真好。”
梁鸿的推荐语:“温迪雅的文字有温情。透过这些篇章,我看到,一个人如何在寻找中成长。”
其实,已故国际文学经纪人托比·伊迪(Toby Eady),生前就对温迪雅有过这样的评价:“她的学历、事业、成就、生存五味,横跨中英。”
两位前同事白岩松、奚志农倾情为《长大》作序。
白岩松还记得,2023年5月1日下午,《东方时空》开播30周年纪念活动,仅仅是一个纯粹内部的聚会,温迪雅居然专程从英国飞回北京。
青春年代的温迪雅
“30年前,刚走进《东方之子》的温迪雅,可是妥妥的小姑娘一枚,绝对地好看,绝对地爱笑。可惜,那不是一个颜值控的时代,当时作为主持人,满脸的胶原蛋白和笑声中的青春,反而更像是一种原罪,与《东方之子》栏目追求的思想深刻、老辣质疑不那么合拍,也与被采访的‘东方之子’们形成天然的反差。”白岩松在序文《马不停蹄地笑并生活着》中回忆说。
“小温在主持人这行慢慢地成长。六年,记录并见证了小温努力的结果,旁观的我们都为小温松了一口气,这回她是成了,没想到,她做出了决定:辞职,走了!”
离开央视的温迪雅去了英国留学,在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时,受邀与香港凤凰卫视合作,在《欧洲之旅》节目中担任记者、主持人。结婚之后没两年,她回国在海南房地产工作。白岩松叙述以后见到的她,“还是那个笑声不断、只不过略微胖了一些的小温。”
白岩松写道:“直到这一次读她的文字,读到她在女儿生日那一天,在独自十公里长跑过程中的放声大哭,我好像才突然知道了这20多年的时间都去哪儿了,都去了其实大家都差不多的酸甜苦辣当中,这样的小温真实了,立体了,也更符合生命的逻辑。美少女会长大,也会忧伤,也会获得,更会失去,会在尘世的打击和抚慰中慢慢变老!”
人生是一段寻找理由的旅程
2020年6月16日,温迪雅的公众号“小温的有氧花园”开张。
谈及缘起,她说:“我这个中国陕西籍女子嫁给英国汉子,2014年定居英国,从那时起,我就想写写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以及客居他乡的生活体验,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与远在天涯海角的朋友们交流互动。”
出国前那些年,她学习茶道,研究佛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来到英国,渐渐开始改变生活习惯,一边利用lockdown时间学习读书,主要是营养学专家关于饮食健康的书,也有关于女性荷尔蒙健康、关于自然呼吸的专著,当然,也从网上观看了大量的视频和搜索了很多文章。
艾草挂在了家门口
今年端午节,她在布莱顿小镇乡野采摘了艾草挂在了家门口。还给《人民日报》海外版撰写随笔,分享海外华人过端午节的故事。
讲到传统,她想到了自己儿时在陕南长大,那长长的石巷尽头,高高的台阶上,一位老奶奶每年都会卖她自己做的香包,她每年也会得到父亲买的老奶奶做的香包。她说:“在众多的传统节日里,端午节是我格外喜欢的一个。”
“传说艾草可以驱邪、祛病、保平安。至于真的可以做到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里,我们愿意相信有一种神仙草,它带着自己独特的气味,把你和童年的记忆、一个家和民族的记忆,悄然地连在了一起。”
“我常常想,我们这一代人,其实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我们来到异国他乡,见识了不同的世界,也同时在文化交汇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文化身份。越长大,越明白,那些看似每年重复的习俗,才是真正构筑我们文化底色的基石,心底里那个关于自己‘家’的模样,从未消失。”
如今的她,会在公众号里把自己所认识到的健康理念与方法分享给所有的朋友,希望每个人都早点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注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是真正的目的,是有质量生活的基础。
除此之外,她也会分享自己写的诗作,自己做的美食,甚至也会分享喜爱的歌曲,自己的朗诵,以及对孩子和两性关系的感悟,随心所欲。
温迪雅坦言,人生是一段寻找理由的旅程。无论你身处何方,随心才可以真诚,真诚才可以唤起共鸣,有了共鸣,每个人才不觉得孤独,不孤独我们才更有勇气地前行……
奚志农在丛林中
对于她的这种心境,前同事奚志农感同身受。他为《长大》作序二《来自荒野的祝福》,其另一重身份是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野性中国”工作室创始人、入选“国际自然保护摄影师联盟”(iLCP)的中国摄影师。早在1990年,奚志农已是央视《动物世界》的摄影师。
奚志农说:“我第一次出国是1998年,也就在那一年,小温到英国读书。所以,可能她见到的第一拨来自国内的朋友,就应该是我和史立红吧。我们在雨中的伦敦碰面,我还在地铁和街头给小温拍下了她在伦敦最早的照片。”
他和她都不会想到,这幅“雨中即景”照片,27年后会成为《长大》的封面。
温迪雅与奚志农久别重逢
他还写道:“从那以后,小温就往来于英国和中国之间,当然我们在中国的时候也有见面。2024年6月,我再次访问英国。当我告诉小温行程时,她建议是不是应该在伦敦做个《雪豹和她的朋友们》的放映会?接着就投入了烦琐的各种联络和安排之中。在小温还有她朋友的努力下,这场公益放映非常成功。很多在英国的朋友,通过电影看到了中国最美好的青藏高原,看到了雪豹以及雪豹的朋友们,我们的牧民摄影师,我们的原住民,还有其他的野生动物的故事。”
“我和小温也认识有28年了,她从当年见面时的那个可爱美丽的主持人,成为一位贤妻良母,也成为一个思考者、我心目中的作家。”
《长大》是回望人生的一面镜子
电视成就了温迪雅的人生,也为她后半生从事中英文化交流埋下伏笔。而《长大》的出版,也成为她亲历视角的记录,有思考过去与现在,重新认识自己与世界、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感悟。
全书分为五辑,分别以“人生是一段寻找理由的旅程”“当爱已成为日常”“琐碎的生活”“在路上”“那些人”为题,围绕个人成长、留学生活、生活中的爱恋、《东方时空》的采访经历展开。
温迪雅与余秋雨做《欧洲之旅》节目
温迪雅经历丰富,采访过各行各业的顶流人物;与著名学者余秋雨共同游历欧洲26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凤凰卫视大型系列电视节目《欧洲之旅》;作为访谈节目的资深策划人,其后又获得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硕士学位……
这些独特的经历,让她能够将足够的人生感念和思想资源融入随笔叙事中,所以《长大》中的文字有镜头感,有专业的思考,同时有烟火气,与中国的飞速发展相映衬。
正如白岩松概括的那样:“《长大》是她生命的四面八方,是对生活不只是过而且还想悟的胡思乱想。你看到她生活触角的多元和趣味盎然,更看到与过去时光中的人和事。书里有了一种年龄到了、想到了就该有的和解,这和解让她松弛、从容,就像胶原蛋白满满的脸上也终于有了皱纹,这皱纹更像是奖励,而不是风箱!这皱纹,让我们对她接下来的生命路程更放心、更开心。”
可以说,温迪雅的人生好像是风驰电掣的列车,每到一站,迷人的故事唾手可得。
《欧洲之旅》拍摄中
她说,每次有来自国内的朋友到访英国,她都强烈推荐他们去布莱顿感受英皇阁的异域文化,那里的最大特点就是“印度风”的外观和“中国风”的融合;
她在伦敦国家美术馆观看“梵高:诗人和情人”展览,其中一幅《播种者》是她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因为它带给自己某种厚重和安静的力量,让她的心一下子不再躁动;
她在大英博物馆观看特展“丝绸之路”,那些相距遥远的地名飘浮在空中,几百件大小不一的、属于丝绸之路时代的人们的物品,通过简短的文字说明,以及更深入的视听故事,还有背景里穿插的超大屏幕,仿佛重启马可·波罗“丝绸之路”;
她为承载华人在英生活的甜酸苦辣而出版的中英双语《戏说英国》,潜心撰稿……
所有这些,她都在公众号里分享给中国读者。
如今的温迪雅与白岩松
她说:“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丝绸之路’是指那条连接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贸易通道,主要用于丝绸、香料、宝石等奢侈品的交易。然而,这应该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丝绸之路’的历史远比人们通常认为的更久远、更广阔,而且,‘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经济贸易通道,更是文化、宗教和科技传播的桥梁。”
温迪雅认为,《长大》是回望人生的一面镜子,回望是需要事件的撞击的,它击痛了你的灵魂,让你不得不重新与自己对话,与家人对话,与世界对话。而这些对话,以各种形式的思考,与生活中一件件细碎的小事一起呈现出来,就是这本书的样子。
后记
温迪雅在《长大》后记中说,“新冠”疫情让她三年没有回家,没有见到父母亲人;它让她在相当的时间内失去自由,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中;然而,这也让她开始了文字之旅,让思想代替脚步,悄悄地试图穿过迷雾看见自己,同时也走近那些相似的灵魂,与他们一起感受悲欢离合,体验滋养和成长的味道。
温迪雅与她的画作
而这每一篇文字,在碰撞了自己的灵魂之后,与读者相遇。虽然是有限的读者,但每一次激起的涟漪又会折返回来再次与她碰撞,形成新的涟漪。这波纹的外在是安静的,内在却是有力的、持续的。
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历程,她希望可以通过这本书触及更多的你,然后再折返回她。
这就是出版这本书的意义。
《长大》虽然是在“新冠”疫情之下所写,但她并未直接写疫情本身。疫情只是一个遥远的背景,时隐时现。同时,这本书也多多少少描绘了她在英国当下的生活,侧面地呈给读者一个真切的相同而又不同的世界:告诉大家,无论她走得多远,心灵的慰藉和牵挂还在永远的中国家乡。
(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作者简介:中国著名媒体人、作家。新闻从业近40年,先后供职于《扬子晚报》《周末报》《金陵晚报》《南京日报》,曾担任部主任、主编以及《文化徽商》杂志总编辑。曾先后获得江苏省、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著有《央视春晚纪事》《我所知道的马季》《姜昆家事写实》《邓在军传奇》《可以披露的聂卫平尘封往事》《近观刘洪》《大国良医》《向往百年》等书作、报告文学。开辟过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新闻专栏《梁平爆料》。迄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50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