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法院:救治“病危”企业!三项护企创新机制推出
江苏
江苏 > 苏州 > 正文
站内

苏州工业园区法院:救治“病危”企业!三项护企创新机制推出

一时陷入困境而背负不良信用的企业,是“一蹶不振”还是能东山再起?“吊销营业执照”“信用评级下调”……重整企业该如何走出不良信用记录的阴影、重获信任、重返赛道?

7月4日,在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园法·启航”破产审判工作发布会上,困境企业风险预警机制、企业重整和解信用修复“一网通办”机制、助企纾困行动方案等三项“护企全生命周期”创新机制集中发布并正式启用。

其中,企业重整和解信用修复“一网通办”平台通过数字化重塑信用修复流程,实现纳税、金融、司法等多类信用修复一站式办理,破解企业“信用修复”困境。需要进行信用修复的重整和解企业,只需登录“园区一网通办”平台提交一次申请,申请场景覆盖经营异常名录移出、纳税信用修复、失信被执行人解除等7大类。申请提交后,平台将根据具体需求自动同步市场监管、税务、法院等多个部门进行协同办理,真正将流程从“多头跑”优化到“一网办”。

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联合园区政法委(综治中心)及四大功能区管委会,正式签署《困境企业多元纾困化解行动方案》,联动创建“预警-评估-方案-跟踪”全流程纾困机制,为困境企业提供全周期司法纾困服务。

由园区法院、园区政法委(综治中心)牵头,联合各功能区管委会,共同搭建困境企业风险预警与纾困化解平台,主要集中在风险预警、分类救治、府院联动三大职能上发力,实现“早识别、早介入、早救治”困境企业的司法效能。

在前期风险预警阶段,法院可通过困境企业风险预警平台监测和分析企业的各项风险指标,结合困境企业自行提出的纾困申请材料,及时发现企业潜在的风险和问题。经评估后,平台根据企业风险情况生成热力图,并推送相关部门进行信息共享预警。接下来,再根据风险等级,结合企业的经营状况,制定“一企一策”的纾困方案,对具备挽救价值的企业,法院将灵活运用“活查封”、预重整、庭外和解等手段帮助企业“再生”;对“僵尸企业”,法院将加速出清,释放土地、厂房等资源;针对复杂案件,则会组建“1+4”联动工作组,即由法官、政府专员、会计师(或律师)、行业专家组成专项团队,提供“债务重组-资源匹配-司法确认”闭环服务。同时,法院将联合税务、金融、人社等部门,通过府院联动提供更多配套保障,破解税务注销、信用修复、职工安置等难题,最终形成“救治+出清”双轨格局。

为推动平台有效运行,《困境企业多元纾困化解行动方案》重点在风险防控、精准纾困、长效赋能三方面建立起切实运行的联动工作举措,进一步完善困境企业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困境企业纾困化解质效,为困境企业注入新动能。

未来,园区法院将依托三项创新机制,精准识别困境企业风险、提升信息透明度与资源对接效率。依托府院联动,运用大数据对企业潜在风险进行动态监测预警,通过分级分类“诊疗式”服务,为困境企业提供多元化、前置化的纾解方案,助力更多困境企业破茧重生。

会议通报了园区法院近五年在破产审判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并发布了典型案例。

园区法院近年来持续深化“执破融合”机制,秉持“统筹破立,兼容故新”理念,打造“园法启航”破产审判品牌,依托“庭外重组”与“庭内重整”衔接机制,探索出破产保护体系的“园区路径”。2020年以来,园区法院共帮助67家企业存续再生,化解债权264亿元,安置职工5578人,盘活房产土地资源151.13万平,相关工作经验全省推广,并入选2023年《中国法治蓝皮书》。为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更新及社会稳定注入了强劲司法动能。

会议强调,完善企业重整服务体系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关键。要坚持全周期诊疗,围绕企业重整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助力有价值有前景的企业通过重整、和解获得“新生”。要坚持全过程管控,依托线上平台实时监测风险,强化预警预判,有效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坚持全方位联动,以企业重整为契机,破除各类市场要素流动壁垒,推动企业技术升级、产能优化,促进司法智慧与市场规律深度融合,保障企业向新发展、市场健康运行。

苏州海盛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江海和苏州市破产管理人协会会长也到会分享了参与破产程序的切身感受。

下一步,园区法院将以此次发布会的召开为契机,持续擦亮“园法启航”破产审判品牌,深度聚焦困境企业及其经营者的纾困诉求,持续扩大企业救治“生态圈”,提高困境企业挽救效率、市场资源配置效益,全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