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安全哲学与文化:技术、工程与伦理的跨学科对话”圆桌论坛在中国矿业大学举办。
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安全哲学与文化领域的前沿问题,为推动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发展贡献智慧。
圆桌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围绕安全哲学与文化的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凡教授对“安全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五个维度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罗云教授从本性与本质、公理与定理、认识论与方法论、价值论与目标论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对安全哲学元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飞教授从科幻走向现实、加速治理智能化、治理安全新挑战等方面,介绍了具身智能应用的安全与伦理治理思考;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王珏教授分析了安全哲学视域下的工程伦理问题与研究范式的转换,就三维视域下的工程伦理实践困境,提出了迈向关系性工程伦理的整合性出路;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李侠教授围绕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弹性与挑战,探讨了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相遇的后果、文化危机的重点领域、中国文化结构的不同层次和弹性演变,以及中国文化变革的可能路径;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易显飞教授围绕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阐述了相关的理论主张与启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万球教授介绍了科技的当代性禀赋、传统伦理学对当代新兴科技的解释困境以及并提出了可能的新兴科技道德重塑方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恒力教授介绍并梳理了科技伦理的生态出场、历史脉络与现有研究,提出了科技伦理生态塑造和未来生态的构想;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王秉教授介绍了总体数智安全的概念,从大安全角度阐述了总体数智安全的内涵,并围绕数智时代的安全图景发表了见解。
会上还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的办学历史、学科发展现状以及安全工程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情况,展示了学校在相关领域的深厚底蕴与独特优势,为与会者深入了解中国矿业大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此次跨学科研究论坛,旨在深化安全本质的哲学认知,推动安全文化建设创新,促进技术、工程与伦理融合。中国矿业大学将以此次论坛为起点,进一步推动工程技术和哲学文化学科的多维度融合,积极探索学科交叉创新的新模式与新路径,为加快推进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为推动我国安全哲学与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发展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通讯员/张菁 张朋阳 摄影/陈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