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独角兽图谱:最强“巨兽”出没在哪里?
江苏
江苏 > 正文
站内

江苏独角兽图谱:最强“巨兽”出没在哪里?

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全球独角兽榜》,列出了全球成立于2000年之后、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1523家,其中中国343家位居第二,江苏上榜36家。

江苏独角兽图谱:最强“巨兽”出没在哪里?

从全国各大城市拥有独角兽企业的数量来看,全国前六依次是:北京(75家,全球第三),上海(64家),深圳(37家),广州(24家),杭州(22家)。苏州排名在杭州之后位居全国第六,总数12家。

这份榜单背后,藏着怎样的发展逻辑?江苏为何能在县域与都市圈的协同中孕育出如此强劲的创新动能?江阴的“小城大业”与苏州的“AI矩阵”,又包含了区域经济转型的哪些深层规律?

这些问题背后,折射出江苏新经济的深层逻辑与创新路径。江苏独角兽企业的崛起,不仅是企业自身成长的奇迹,更是区域经济从“汗水驱动”向“创新驱动”跃迁的生动注脚。

从制造业大省到创新高地

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显示,江苏共有36家企业上榜,占全国总量10%,覆盖9个设区城市,其中苏州12家、南京9家、常州4家、无锡4家,展现出鲜明的硬科技特征与产业集群特质。

这些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占比超40%)、半导体(本土化攻坚主力)、人工智能(苏州为主阵地)三大领域,形成了以“比特+瓦特”协同管理的新商业模式,成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江苏独角兽企业的崛起,首先源于其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与前瞻的产业政策布局。根据江苏省科技厅印发的《关于支持和推动高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到2027年,全省高新区将开辟20个引领科技前沿的新赛道,培育80家独角兽企业、3.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5%。

江苏的创新生态体系为独角兽企业提供了肥沃土壤。全省15所高校拥有未来产业相关学科38个,超过75家重点研发平台开展未来产业相关技术研发和重大项目攻关。江苏省自2019年起启动实施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围绕光子芯片、硅基异质集成芯片、新一代人工智能、蛋白质功能设计、活细胞药物等前沿领域,先后部署50个左右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这种“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的培育链,为江苏独角兽企业提供了从技术到市场的全方位支持。

在新能源领域,江苏企业已形成从风电整机到光伏组件、从储能电池到氢能应用的完整闭环;在半导体领域,从设计到制造、封装的全产业链布局为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在生物医药产业,苏州工业园区构建了从研发到临床、生产的全链条生态。

这种“硬科技+产业集群”的模式,正是江苏独角兽企业快速成长的关键密码。江苏正以“独角兽”为支点,撬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种转型不仅重塑了江苏的产业格局,也为中国制造业大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江阴模式:县域经济的“核爆”级表现

江阴市,一个由无锡代管的县级市,以不到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了5126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走出了62家上市公司,长期稳坐全国百强县第二把交椅,如今,更带来了在“独角兽江湖”的极佳表现。

是的,此次榜单上无锡的四家上榜企业,全部来自江阴。更值得一提的是,这4家企业的总估值2300亿元登顶全省,超过苏州12家企业的总和,充分展现出“小城大业”的爆发力,成功撕掉了县域经济“低端制造”的标签。

这4家企业,有3家是江阴的“二代创业者”张雷所创办的远景系企业,分别是远景能源、远景动力、远景智能,总估值已近2100亿元,可以说是独角兽领域的“最强三兄弟”了。它们共同形成了“风电+储能+物联网”的闭环生态。远景能源依托本地兴澄特钢(钢铁)、恒润传动(机械)的配套能力,形成了风电整机制造的20公里产业圈;远景动力通过收购日产旗下电池企业AESC,与奔驰、宝马等国际车企达成深度合作;远景智能的AIoT操作系统管理着全球近800GW能源资产和3.2亿台终端,技术实力全球领先。

江阴的逆袭,源于其独特的“传统产业+前沿技术”模式,将深厚的制造业根基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江阴奇迹”。在奋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向着新型工业化转型的当下,江阴的产业转型路径清晰可见。以风电产业为例,远景能源背倚江阴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

看原料,恒润传动20公里外,兴澄特钢出品的连铸大圆坯可直接供货;看加工,35公里外,恒润环锻公司可将连铸坯制作成锻件;制造风机轮毂的吉鑫科技、提供风机塔筒的振江新能源,以及叶片、齿轮箱、控制软件等相关配套企业也都在周边。这种“抱团成长”的产业链模式,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提升了产品组装效率,也为创新交流、合作研发带来了便利。

江苏独角兽图谱:最强“巨兽”出没在哪里?

苏州AI矩阵:工业大市的创新突围

苏州,这座以园林和运河闻名的工业重镇,此次入选12家继续位列全国第六、全省第一,覆盖自动驾驶(九识智能)、生物医药(艾博生物)、固态电池(清陶能源)等赛道。其中,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共8家,占总数的66.7%。苏州的AI矩阵式布局,不仅展现了其在硬科技领域的实力,也揭示了工业大市实现创新转型的可行路径。

苏州工业园区的孵化能力在省内可谓一骑绝尘。此次榜单中,苏州国际科技园(SISPARK)独占5家,依托政策、资本、技术“三位一体”培育体系构建创新雨林。苏州AI产业的崛起亦源于园区前瞻的产业布局与政策支持。早在2000年,苏州国际科技园(SISPARK)就已开始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载体。2025年,苏州又拿出实质性的资金支持政策,明确对人工智能创新单项支持最高可达1亿元,为AI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苏州AI与生物医药的协同创新是其独特优势。以英矽智能为例,其入驻苏州BioBAY后,自主研发的抗纤维化小分子候选药物“INS018_055”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首例患者给药,标志着全球首款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新颖靶点发现和分子设计的候选药物已推进至Ⅱ期临床试验阶段。

苏州AI产业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其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作为国内工业规模最大、配套能力最强、垂直整合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苏州聚集了16万家工业企业,拥有广泛的工业体系,涵盖35个大类、172个中类、513个小类,拥有六大国家制造业集群。这一“工业大市”背景为AI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落地土壤,使得苏州AI企业能够将前沿技术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加速技术转化和商业化。

当前,苏州正积极布局量子计算、AI制药等前沿领域,推动AI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为工业大市的创新转型提供新的动力源。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