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是第21个中国航海日,亦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日。今天,郑和文化新时代研究座谈会在太仓港区隆重启幕。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学术为舟、以思想为帆,共同探寻“以和为贵、四海一家”的文明密码,共话郑和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绽放。
现场,江苏紫金传媒智库发布了郑和文化新时代研究报告——《郑和的遗产:前现代航海中的文明选择与现代启示》。报告从和平权威的生成、贸易网络的革新、多元共生的典范三重维度,解析了郑和航海的文明价值与现代启示。
会上,太仓市委书记、太仓港口党工委书记汪香元、中国郑和研究会副会长孙治国、南京郑和研究会副会长、郑和第二十世后裔郑宽涛、紫金传媒智库理事长、主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张红军共同为郑和文化新时代研究基地揭牌。研究基地将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形成长期、系统、深入的研究机制,让郑和文化研究从阶段性探讨转向常态化深耕,努力打造成为汇聚全球智慧、传承郑和文化的重要平台。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范金民,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上海郑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郑和研究会首席专家时平,马六甲郑和文化博物馆执行馆长李培峯等10位专家学者,从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郑和文化国际化实践、亚洲海洋文明视角的文化线路遗产等不同视角对郑和文化的研究、传播和实践应用进行了全方位阐释和解读。
620年前,一支全球顶配的庞大船队,载着东方古国的瑰宝,从太仓刘家港起锚,以劈波斩浪的东方气魄揭开海上丝路新章。
620年后,同一片江岸,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中国智造”正接力远航,沿着蔚蓝通道奔向全球市场。
时空坐标在此重叠,江海血脉从未褪色。
这座“江尾海头第一港”,今日正以吞吐量跃居全球20强的集装箱大港之姿,印证了“以港强市”的战略定力;依托665.96平方公里热土和不足百万人口,太仓凭借“前港—中区—后城”的精妙布局,撬动“港口流量”转化为人均GDP达22.2万元的“经济增量”;借力“临沪近海”优势广揽全球客商,集聚560多家德企铸就“德企之乡”。
620年长江浪涌,敢拼敢闯的基因深刻入太仓骨髓,一段“港产城”融合的当代史诗澎湃向前。
化“港口流量”为“经济流量”
穿越620年再起锚,港口的基因早已烙印进这座城市的血脉。
今天,地处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多重战略交汇点的太仓港,凭借38.8公里岸线和12.5米深水航道这一“江苏仅有、中国难得、世界少见”的天然禀赋,已跃升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长江集装箱第一大港和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
这份难得的区位优势,正转化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澎湃动力。太仓港精准锚定三大坐标:江海联运中转枢纽、中近洋及内贸集装箱干线港、远洋集装箱喂给港。
基于此,近洋直达航线已覆盖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选择太仓港的企业能收获实在的红利,相同航线比周边港口物流成本普遍低10%至20%。这一优势吸引了众多物流敏感型产业在此集聚,太仓现代物贸规上企业已达508家,预计今年全市现代物贸产业营收超过2100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速超过10%。
“建总仓,到太仓”正变成产业集群的现实图景。
耐克亚洲最大物流中心坐落于此,其在中国销售的每十双鞋中有八双经太仓发运;斯凯奇斥资30亿元打造年发货量超亿件的超级物流中心;优衣库、彪马、李锦记等国际品牌纷纷将区域总仓或分拨中心设于太仓。这些选择,无不看重港口带来的高效物流与显著成本优势。
港口的能量并未止步于物贸产业。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同样获益良多。以船舶海工为例,世界造船巨头扬子三井落子太仓,正是看中其“江尾海头”布局大型船厂的绝佳地理条件。
新赛道的开辟同样依托港口基因。太仓瞄准了化妆品产业这一蓝海。一方面,美妆产品的大进大出特性与港口的高效流通能力天然契合;另一方面,依托宝洁、利洁时等跨国巨头的产业基础和港口独有的化妆品进口口岸资质、保税功能,太仓在江苏率先崛起为化妆品产业高地。2024年,太仓港化妆品进出口额达3.2亿美元,其中进口化妆品超2.8亿美元,在全省进口化妆品总额中的占比超60%。
借港口之势,聚产业之群,兴城市之业——这条历史与时代交织的融合发展之路,仍在太仓脚下延伸。
大港口带来大开放
今天,郑和的船队早已走远,但他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却用620年时光投下一道绵长的锚链,接过当年的“星盘和针路”。
在太仓港,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打开的怀抱,还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面向世界、保持开放的传承与发扬。如今这里已成为小城太仓联通全球的一座大港,见证“德企之乡”成为城市名片。
一粒名为开放的种子,始于1993年——德国弹簧制造商克恩—里伯斯(Kern-Licbers)作为首家德资企业落户太仓,拉开了太仓对德合作的序幕。如今,这里已聚集了超560家德企、1800余家外企。
这股浪潮中,不乏目光长远的弄潮者。4月25日,博马科技中国区总部暨研发制造基地正式启动。这家全球涡轮增压器巨擘,整合研发与生产,投资近30亿元。而其落子太仓的要义在于:太仓港凭借紧邻江浙皖供应链资源的区位优势,使供应商能在一两小时内抵达现场解决问题;更拥有辐射东南亚的近洋航线优势,通过连接上海港的远洋航线,产品亦可顺畅进入欧美市场。
如此便利与高效,转化为外资持续“加码”的不竭动力。90%以上的早期落户德企都完成了首轮乃至三轮以上的增资。
6月25日,第十七届德国“太仓日”活动在斯图加特文化与会议中心音乐厅—席勒大厅举办。多家德企在活动中表达了增加对华投资的意愿。
太仓的开放,已从经济领域全方位融入社会生态。环保方面,中德(太仓)绿色低碳合作园区推动零碳愿景;技术方面,法兰克福中德标准化创新中心推动中德标准信息共享;知识产权领域,全国首个中德知识产权保护基地在太仓落地。
开放的气度更化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每年欢腾的啤酒节、海运堤罗腾堡风情街浓郁的德式风情——从拜仁足球展览到沉浸式盲盒酒店,这条街俨然成为德式生活体验的微缩风景。今年4月,第一批外籍人士还领到了神奇的“Hi Taicang”月季花卡,这张嵌入支付及身份信息的卡片,让日常出行、酒店入住畅通无阻。
不仅如此,今年4月启用的外籍人士服务中心还能一站解决73项涉外事务。太仓的魅力,正在于让初来者不觉生疏,让长居者倍感安心。
见证“大港城”崛起
往日的水手,今日的船员。
在古代的最盛时期,生活在太仓的水手曾多达一万余人,深刻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024年,太仓港出入境(港)船员达14.8万人次,船舶17.3万艘次。如何将港口流量转化为城市经济增量是一项长久的议题。
吸引船员短暂停靠,考验着城市的服务能力。随着入境游持续火热,太仓也推出“外籍船员入境游体验团”的路线。今年3月13日,8名外籍船员成为首批路线体验者,包括在沙溪镇香塘村体验青团制作过程、品尝美食,在沙溪古镇和太仓南园感受古典街道和园林风光等。
太仓边检的“绿色通道”、水上综合服务区的一站式服务,正将“船员登陆游”纳入常态化运营。而如何能让“太仓Travel”常态化举办,成为一项新挑战。如今,太仓正策划开通船员班车、专车服务,并进一步完善入境支付、休闲娱乐等便利化举措。
流量之上,太仓更致力于建造人才愿停泊、能扎根的港湾。
作为长三角地区热门室内滑雪场之一,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一期在夏季迎来了营业高峰;元气森林“透明工厂”即将开放生产线参观,展现饮料诞生的科技流程。这些项目与长江后浪商业街区共同构建娄江新城生活圈。
太仓更释放惜才爱才的诚意:169亩的“智汇谷”内,75家科创企业聚焦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与数字经济。毗邻的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智汇港、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打通产学研通道;最高10万元首年生活补贴、15万元薪酬补贴、1880元城市体验礼金,以及“不唯论文”的破格认定,构建起青年创业的友好生态。
50平方公里的娄江新城,一座人才友好型城市正在生长。今秋将投用的苏科外幼儿园、十月开诊的瑞金医院太仓分院千张床位、计划2027年投用的西北工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项目等——人才需要的事业平台与生活配套,在港口腹地逐渐成型。
620年江涛奔涌,同一片江岸的开拓从未止息——这座“江尾海头第一港”,正以港产城融合的新章,延续着扬帆远航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