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六合区横梁街道,雨花石不仅承载着150万年的地质记忆,更蕴藏着6000年的文明密码。从六朝文人案头的清供雅玩,到南京青奥会的文化使者;从砂矿废墟的生态修复,到以石为媒的产业重生,镌刻着中华文明的审美基因的横梁雨花石,经过近年来的产业嬗变和技术升级,在新时代绽放出文旅融合的璀璨光芒。
千年石韵:从地质奇观到文化符号
横梁雨花石的形成可追溯至1 - 2亿年前的火山运动时期。二氧化硅和金属离子等矿物在火山岩气孔中沉积结晶,形成玛瑙、玉髓、石英等质地的雨花石,历经150万年的风化与水流搬运,最终在古长江下游河床富集,形成独特的“雨花台组砾石层” ,堪称穿越亿万年的地质“活化石”。
相传南朝梁武帝时期,高僧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苍,天降雨花化为五彩石子,雨花石由此得名。宋代杜绾在《云林石谱》书中记载:“六合县水中或砂中出玛瑙石,颇细碎,有绝大而纯白者,纹如刷丝,甚温润莹澈。”,并将其称为“玛瑙石”“螺子石”;明末清初,诗人徐荣曾赋诗《雨花石》,张岱在《雨花石铭》中记载三代收藏经历,正式确立了这一名称。雨花石更享有“天赐国宝”“中华一绝”等美誉。2016年,“雨花石鉴赏习俗”入选江苏省非遗名录,成为金陵文化的重要标识。
考古发现,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出土的6000年前玉髓“花石子”,印证了商周时期已有赏石传统。两宋时期,苏东坡《怪石供》、辛弃疾“袖里珍奇光五色”等诗文传世;《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书中的小主人贾宝玉常年佩带在身的那块“命根子”——“通灵宝玉”,“大如雀卵,灿若云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寥寥数语的生动描述,就是对雨花石质、色、形、纹审美要素的精辟阐述,见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南京青奥会的吉祥物“砳砳”设计灵感就来自雨花石。
产业嬗变:从砂矿经济到文旅融合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横梁以五彩石、雨花玛瑙石及工艺品为主的产业链蓬勃发展。高峰时,横梁街道五彩石加工户达200多家,近万人投身相关产业,年产值超10亿元,产品远销国内外。
然而,随着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2014年六合区全面叫停砂矿开采,产业面临转型挑战。横梁街道积极探索,以“雨花石 + 研学 + 农旅”为方向,推动产业融合发展。2015年,约3600平方米的雨花石交易市场开业,集展览、拍卖于一体的横梁雨花石博物馆建成开放。2021年,石缘雨花石鉴赏习俗传习所成立,300平方米的展厅成为保护传承与文化研学基地。当地还举办四季文旅嘉年华,将民俗表演与赏石文化结合,联动周边农场打造“赏石 + 民俗 + 农耕”的体验生态,构建起“展览 - 交易 - 传习 - 研学”一体化平台。
文脉赓续:从非遗传承到多元发展
2022年10月,由废弃砂矿改造而成的雨花石地质公园投入运营,占地810亩,园内完整保存“雨花台组砾石地层剖面地质遗迹”,并建有700平方米的雨花石博物馆、户外交易集市、茉莉花港等旅游设施。自建成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2024年3月,公园申报的“南京雨花台组砾石层科考路线”和“南京雨花石地质遗迹课程”入选中国地质学会精品地学研学项目,是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如今,普通周末单日旅游人次超2000,五一等法定假日可达5000人次左右,每周有3 - 5个研学团前来参观,成为网红文化打卡地。
据了解,清末六合玉雕匠人将玉雕技法融入雨花石雕刻,形成独特的俏色雕工艺;宋代墓葬出土的桃型雨花石吊坠,证明当时雕刻技艺已相当成熟。自2016年“雨花石鉴赏习俗”入选江苏省非遗名录后,街道建立传习所,开设鉴赏培训班,培养年轻一代“石文化使者”。横梁中心小学将雨花石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编写校本教材;街道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于乡村步道、特色景观植入雨花石元素。此外,街道还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精品展,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开发文创产品,推出车载音响、丝巾、茶具等雨花石主题文创。横梁街道在深入挖掘雨花石文化内涵方面做足了文章。
为了持续深耕雨花石产业,丰富旅游业态,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新动力。横梁街道抓住文旅融合契机,开工建设新棠邻里雨花广场。该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2111平方米,地上面积44000平方米,涵盖社区商业、文体中心和综合服务功能,其中7600平方米的雨花石展馆将成为核心,建成后将成为活力十足的文化共享空间。同时,街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用地,助力雨花石文旅融合进一步发展。
从矿坑到文旅高地,古老的石头与创新思维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横梁雨花石正在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为传统产业复兴提供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