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浦街道巩固社区探索“1+1”微治理,激活保障房小区自治新脉动
江苏
江苏 > 南京 > 正文
站内

南京江浦街道巩固社区探索“1+1”微治理,激活保障房小区自治新脉动

滨江紫园小区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巩固社区辖区内,是一个保障房小区,有房屋808套,居住人口约1900人,涵盖了街道多个社区拆迁安置居民。曾经,在这个小区里,邻里疏离、管理力量薄弱,现如今,走进任何一个楼栋,整洁的公共环境、互助的温馨氛围、有序的志愿活动,无不展现着社区治理焕然一新的面貌。这一切,源于南京江浦街道巩固社区党总支新探索的“1+1楼栋微治理”模式——一名党员志愿者带动一名居民志愿者,共同编织起楼栋自治的精细网格,将治理力量真正延伸至“神经末梢”。

党员带头,居民跟上,“1+1”队伍织密自治网络。激活内生力量是治理破局的关键。为此,社区依托网格党支部精准发力,深入挖掘社区“红色宝藏”与“热心基因”。一是党员先锋亮身份。社区网格支部书记走楼访户,鼓励在职党员和退休党员在楼栋“报到”,充分发挥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民意收集的表率作用,这其中就包含了全国劳模——罗国友同志,他带动家人主动到小区报到,担任微治理带头人。二是居民骨干齐发动。社区网格员通过邻里走访、线上微信群和开展活动等方式发掘,将热心公益、有特长的普通居民纳入志愿者储备库,形成“身边人服务身边事”的生动局面。目前,社区已成功组建10支“1+1”楼栋治理小分队,覆盖全部8个楼栋,近20名党员与居民志愿者成为楼栋“贴心管家”。三是志愿力量暖民心。位于小区内的网格驿站,面积约92㎡,有效延伸社区服务触角,居民围绕小区公共事务、急难愁盼问题共商共议,推动“家门口”的民主协商。它也是小型文化活动的温馨空间,为社区开展政策宣讲、节日联欢、兴趣小组等小型室内活动提供了便利场所。同时,站点也是志愿服务集结的温暖港湾,社区志愿者可在此集合、交流、休整,成为组织志愿活动、传递爱心力量的坚实支点,进一步激发社区志愿服务活力。小区内的志愿者们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精准服务邻里,今年以来,共开展安全知识宣传800余人次,端午节暖心慰问困难家庭20户,助力5名妇女参加实用技能培训……党员先锋引领、居民携手参与,使服务更贴心、邻里更和谐。

固化于制,长效保障,多元协同解锁善治密码。 一是推进“服务有回响”志愿服务机制。为让志愿热情持续保持,社区党总支精心设计一套“付出有回报、服务受尊崇”的长效激励机制,用积分量化贡献。志愿者参与清洁家园、邻里调解、政策宣传、关爱独居老人等服务,均可获得相应积分,可在社区“善治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社区文化活动优先参与权等实用回馈;定期开展“最美楼栋志愿者”“星级微管家”评选,优秀事迹在小区宣传栏展示,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并行。二是建立“民事民议”居民议事机制。组织“睦邻议事会”“楼栋恳谈会”,聚焦公共设施维护、文明公约制定、矛盾调解等社区热点议题。党员带头引导,居民充分表达,通过民主协商凝聚共识,使社区决策真正源于民声、惠及民生。三是形成“协同联动”联席共治机制。建立由网格党支部牵头,志愿者队伍、物业公司、小区管委会共同参与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四方力量围绕环境卫生整治、停车秩序优化、安全设施升级等治理难点,共商对策、共定计划、共抓落实,形成资源互补、齐抓共管的治理共同体。

“以前觉得帮邻居是小事,现在攒积分还能换点日用品,更有干劲了!”居民志愿者李阿姨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积分制让无形的奉献变得可量化、可感知,激活社区治理的源头活水。

同心聚力,邻里互助,共建共治绣出小区新图景。“1+1”微治理的成效在楼栋内生根发芽,最终汇聚成整个社区的和谐图景。一是环境焕新。没有固定的活动中心,老年居民自带破旧桌椅聚集小区单元门厅玩棋牌、文明意识不强部分居民喜欢将杂物堆放楼道、爱护环境责任淡薄垃圾乱扔及高空抛物等,社区召开4次居民议事会,形成“居民提、物业解、志愿者维护”的良好局面。社区正协调街道相关单位在小区旁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实现楼道乱堆乱放基本消失,公共区域由志愿者自发认领维护,环境整洁度显著提升。二是邻里升温。 “楼栋互助圈”自然形成,小区里的4位80岁以上高龄独居老人和2名重残居民老人是楼栋治理小分队的重点关爱对象,谁家管道漏水、谁家需要买药,小分队都能迅速响应,邻里关系从“相见不相识”变为“守望一家亲”。三是矛盾化解在萌芽。党员及居民志愿者化身“移动调解站”,楼栋内的小摩擦、小纠纷就地化解,突发情况及时联系社区,社区投诉率显著下降。

“‘1+1’模式的核心,是用党建引领凝聚人,用有效机制留住人。党员带群众,楼栋‘治’好了,整个社区的治理根基就稳了。下一步,社区将深化这一模式,探索更多元化的激励方式,让微治理释放更大能量。”

从“单打独斗”到“众人拾柴”,巩固社区以“1+1楼栋微治理”的生动实践,正逐步破解保障房小区治理难题。这不仅是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效能的精准投射,更是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当家人”的民主实践。(通讯员:张思源)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