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映恩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9606.HK)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以94.6港元/股的发行价募集资金约2.11亿美元(约15.4亿元人民币),成为2022年以来港股18A板块募资规模最大的IPO案例。
映恩生物是一家临床阶段的创新生物药企,专注于为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研发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目前已成功构建了多个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新一代ADC技术平台。
这家成立仅5年的苏州药企,凭借12条自主研发的ADC管线和超60亿美元的全球合作网络,正以黑马姿态重塑全球抗体偶联药物(ADC)市场的竞争版图。
图片来源:映恩生物官网
“老掉牙靶点”的创新ADC技术平台
映恩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忠远的履历像是一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进化史。这位南开大学分子生物学学士,麻省大学医学院博士,曾以投资人身份主导华大基因、基石药业等多个明星项目,在2019年决定亲自下场创立映恩生物时,精准捕捉到ADC药物的爆发前夜。
朱忠远的创业动机源于对实业的热爱与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2019年,当PD-1赛道陷入同质化竞争时,他坚定选择ADC领域,并瞄准HER-2靶点——尽管当时有投资人质疑这是“老掉牙的靶点”,但朱忠远认为,HER-2的成熟性可验证映恩生物的创新ADC技术平台,且这个靶点还有许多适应证尚未充分开发。
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即获得“药明系”主导的种子轮融资,随后礼来亚洲、华盖资本、阿斯利康中金等知名机构相继入局。这种“投资圈资源+产业界经验”的独特组合,使映恩生物构建起全球化的商务合作网络。迄今为止,映恩生物已与BioNTech、百济神州、Adcendo、GSK、Avenzo等合作伙伴订立数项对外许可及合作交易,累计对外授权总金额突破60亿美元。
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实验室里,映恩生物构建起DITAC、DIBAC、DIMAC、DUPAC四大核心技术平台。其中,DITAC是基于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ADC平台,不仅载荷符合国际主流研发趋势,而且该平台可以通过优化的毒素、连接子来拓宽治疗窗口,进而改善疗效和安全性。
团队建设上,朱忠远从日本跨国药企第一三共引进首席科学官邱杨,并组建由前第一三共高管Antoine Yverb领衔的科学顾问委员会。这种“从最好的ADC公司引进最好人才”的策略,使映恩生物在40余人团队时仅用42天便完成首个商务拓展合作,远超行业平均半年至一年的周期。目前,映恩生物的全部员工大约有200人,其中美国团队约30人,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来自业内优秀的公司。
全球竞速:从实验室到商业化
映恩生物自成立以来,迅速成长为全球ADC领域的重要力量。公司依托创新技术平台构建了丰富且极具潜力的产品管线,自主研发12款ADC候选药物。核心产品DB-1303和DB-1311进展尤为瞩目,分别在HER2ADC和B7-H3ADC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已获得FDA多项认定,包括突破性疗法认定和快速通道认定,有望为癌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不仅如此,映恩生物的研发也展现出惊人的执行力。公司管线遵循全球化开发路线,海外累计入组患者数量在国内药企排名前列。截至目前,该企业已在20多个国家的临床试验中心启动10项全球多中心研究,超过2000名患者入组。
这种全球化布局不仅加速了产品的临床开发,也为未来的商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得临床优势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2023年,映恩生物与BioNTech的合作中,DB-1303和DB-1311的全球权益(大中华区除外)估值达16亿美元首付款加里程碑付款,创下中国药企单品种授权金额纪录。国内市场,百济神州以超过13亿美元的总金额,引进了映恩生物B7-H4 ADC项目DB-1312(BG-C9074)的全球权益;三生制药则通过合作协议,获得了HER2 ADC管线DB-1303在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地区多个适应症的商业化合作权利。
在这些商业合作中,映恩生物将部分产品或管线的海外权益转让给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则负责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这种模式不仅为映恩生物带来了丰厚的资金回报,用于反哺管线开发,形成“以战养战”的良性循环。同时,也借助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的深厚资源与专业经验,加速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发与商业化进程,分散了研发风险。
过去,中国药企的海外合作多是“代工生产”或“区域授权”,而映恩生物与BioNTech的合作中,中方保留大中华区商业化权益,外方支付高额首付款并承担全球开发成本——这种“平等对话”的合作架构,标志着中国Biotech从“技术买家”蜕变为“规则制定者”。60 亿美元的累计授权金额背后,是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药“临床价值”的认可,更是全球医药产业链权力转移的微观注脚。
破局关键:持续的临床价值输出
尽管市场对映恩生物的技术实力给予高度认可,但也面临着“亏损与负债”的双重困局。截至2024年末,公司累计亏损达17.95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196.7%,短期偿债缺口超过27亿元。这种压力主要来自每年超8亿元的研发投入,以及依赖License-out模式带来的收入波动——2024年公司99.78%的营收来自对外授权,毛利率同比下降35.6个百分点至40.42%。
研发方面,核心产品的市场竞争也面临挑战。其主打药物DB-1303在HER2阳性乳腺癌适应症的ORR(客观缓解率)数据逊于竞品DS-8201、SHR-A1811;另一款B7-H3靶点药物DB-1311尚无获批先例,临床数据尚未成熟,研发失败或延迟风险高企。
面对这些挑战,映恩生物正通过港股上市募集的资金推进“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加速推进DB-1303等核心产品的全球III期临床。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已从现有合作中获得较大现金流,预计未来两年将迎来10亿美元级的里程碑付款,这为其研发投入提供了缓冲空间。
从早期的仿制药跟随,到ADC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再到全球化权益交易的主导权争夺,映恩生物仿佛见证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结构性变革,其成功验证了“技术平台+国际化BD”模式的可行性。
映恩生物的港股上市,远非一家企业的资本里程碑那么简单。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从“技术跟跑”到“标准制定”的新大门,更在全球医药产业的权力图谱上,为中国创新药企锚定了新坐标。从苏州工业园区走出的这家生物科技新锐,正借力资本与技术,在全球抗癌药物研发的赛道上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