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仪器折射的蓝光与稻田翻涌的金浪交相辉映,校园空调送出的清风与水寨夜市的烟火同频共振。一场宏大实验正在北纬34°的土地上铺陈——当216亿元产业投资化作流水线上的精密齿轮,当11万亩股田制的分红单据飞入农家小院,当115万名游客的脚步叩响微山湖畔的青石小径,铜山——这个江苏强区,用四把密钥,悄然解锁了共同富裕的时代密码。
PART.01
聚链成势 产业沃土育出就业森林
在江苏先导光电产业园内,王庆国正调试着价值数百万元的半导体设备。“去年从外地返乡,薪资翻番还能陪伴家人。”作为高端制造产业工人的缩影,他身后的铜山已悄然崛起一条千亿级产业链——去年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020亿元,开票收入1364亿元,同比增长12.6%。今年,铜山年度计划完成投资216.68亿元的87个重大项目,正按照序时进度,高效开工投产。
经济底盘与就业容量协同扩张。铜山锚定“工业立区”战略,打造“312”创新产业集群和八大优势产业链。总投资371.5亿元的71个新项目落地生根,催生出庞大就业空间:新增城镇就业961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000人。在德大氢能车间里,大专毕业生李晓燕经过3个月培训转为技术员:“入职即参保,月薪比原来高2000元。”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就业的主要平台。围绕做大做强都市经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铜山万科新都会招满运营,大丰壹方城有效盘活、城市奥莱入驻开业,建成丰车汇、欣丰路商业街等城市新名片,都市核心商圈活力焕发,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54亿元、增长14%。
在做大做强产业的同时,铜山还积极构建“政策扶持、市场驱动、服务赋能”三位一体的就业生态体系。今年已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49场,提供岗位12397个,入场求职10591人,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25人,帮扶城镇失业人员就业1484人,支持自主创业1214人,创业带动就业3643人。
PART.02
民生保障 全龄友好生态圈悄然成形
盛夏蝉鸣中,4354台空调送出的凉风拂过131所中小学课堂。这价值1023万元的“清凉”,只是铜山民生拼图的冰山一角。
铜山区始终把解决百姓身边的 “关键小事”作为共同富裕的“头等大事”,将80%的财力用于保障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将一系列民生“问题清单” 逐步变为一长串百姓“幸福账单”。
清晨6点,铜山一中卫星厨房蒸汽升腾。智能分拣线上,带着溯源码的鲜肉蔬菜精准流向各个餐车。这背后,不仅是铜山投资13.7亿元新建的14所学校、增加的2.15万个学位,更是“五统一”管理体系对83所学校供餐的变革。
全生命周期守护环在刘集区域养老中心徐徐展开。上午8点,一位退休老师在书画室挥毫,理疗师正为老人们进行中医推拿。这样的幸福图景由全区新增2650张养老床位拼接而成,7个区域养老中心如星辰散落城乡之间。
全区118家托育机构、4620个托位织就了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网络。总投资1.72亿元的“北热南送”供热管网“汽改水”工程竣工后,19公里“汽改水”供热管网贯通,40个小区2.4万户群众家中温度恒定在22℃:“再不会被羽绒服束缚在沙发里。”
在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基层诊疗能力提升、“一老一小”普惠融合等行动的同时,铜山还聚焦民生领域的短板弱项,新建农村公路40公里、户户通100公里,新建和改造农村户厕2.6万户,更新改造农村老旧供水管网180公里,改善农房2300余户。
城市更新版图上,135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项目正重塑万户居民的生活空间……如同精密的钟表齿轮,这些民生组件相互咬合,驱动着铜山奔向“全龄友好型城市”。
PART.03
和美乡村 股田魔方转动乡土基因
泰州“苏超”市集上,“铜山原味”展位被围得水泄不通。金丝馓子、村姑井米线等特产顷刻售罄,北纬34°的丰饶在舌尖绽放。这背后是一场静水流深的农业DNA重组。
作为徐州市的“菜篮子”“米袋子”,铜山区扭住产业富民主攻方向,推动“4+2”(优质稻麦、绿色蔬菜、生态养殖、高效果品,休闲农业、绿色食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45个“两带”项目完成投资22亿元,实现240亿元特色农业产值,新增龙头企业19家,构建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体系。单集粉丝、台上草莓、房村富硒大米等“铜山原味”深受消费者欢迎。
签字、领钱……黄西村224户“党建+股田制”入股家庭,在前期每亩保底租金1000元的基础上,再领二次分红,每亩分得300元,最多的一户拿到了2391元。“党建+股田制”改革,铜山是探路者。通过“支部领办、群众参与、合作经营、按股分红”模式,形成“集体、合作社、村民”三方利益共享机制,不仅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让11万亩农田化身150个行政村的“绿色银行”,带动村均集体增收20万元。
2024年以来,铜山区紧抓纳入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片区的政策机遇,聚焦“心仪吕梁山水 回归五环丰居”品牌定位,共实施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项目131个,初步打造出集现代农业、休闲度假、文旅研学、生态涵养等功能于一体,山水村田相融合的和美乡村片区,使之成为“乡村旅游看铜山”的重要目的地。
目前,铜山54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项目全部建成,完成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4项任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片区7个行政村通过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评价,3个自然村创建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PART.04
文旅赋能 生态存折兑现诗意财富
楼山湾夜市灯火倒映微山湖,船餐老板“日营业额破万不稀奇”。曾因采石满目疮痍的北村村,如今千名村民吃上“生态饭”。
位于微山湖畔的北村村,三面环山,一面望湖,村民曾一度靠开山采石谋生,不仅山体被炸的千疮百孔,还有几十位村民被炸伤致残。2014年以来,这个村践行新发展理念,发挥依山、傍湖、抱岛的资源优势,先后建设了水寨、沙滩、渔家乐、月季园、梅花谷、蜜桃园、亲子园、观景台……“全村300多户1000多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去年村集体收入2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万元。”村党总支书记刘广铎说,今年仅月季园的门票收入就达到25万元。
北村,只是铜山区农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几年,铜山聚力打造吕梁山旅游度假区、汉王片区、微山湖片区3个乡村旅游核心区,随着园博园、方特乐园、梁堂古村、拔剑泉景区、故黄河观光带等网红打卡地崛起,初步建成全域全季全业旅游发展新格局。去年,铜山旅游收入猛增22.8%,达9亿元,拉动584.7亿元社会消费大盘。
“五一”假期,铜山乡村旅游市场热力十足,接待人次稳居全市第一。 汉王镇“左岸渔歌”解锁潮流打卡流量密码,“拔剑泉边有好市”引爆假日狂欢,吸引30.2万名游客共赴假日盛宴;伊庄镇用铜山原味“鲜享市集”、川上大集汇聚乡村烟火,吸引29万游客开启乡村漫游体验;柳泉镇以“生态+文化+体验”激活近郊游引擎,高颜值“月季花海”引流,水寨市集、亲水体验与休闲露营完美碰撞,吸引25万游客开启乡村旅游“花样玩法”……数据显示,全区重点监测的12家单位,假日期间共实现游客接待115.38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7384.3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6.7%、22%。
在做大做强乡村文旅的同时,铜山区还统筹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创成北村村、潘楼村和沙庄村三个“全国文明村”。铜山区文明办副主任钟永莉介绍,在全区建成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87个实践站、323个实践点,实现全区文明实践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铜山模范”“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力争区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超过70%。
铜山的共富实践昭示着深刻逻辑:共同富裕从不是整齐划一的算术题,而是机会公平的多元方程式;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可感可触的生活进行时。产业雨林输送发展养分,全龄拼图筑牢幸福基底,和美乡村重写乡土基因,山水经济兑现生态红利。当精密齿轮咬合稻穗飘香,当科技蓝光映暖万家灯火,铜山这套精密的“四维操作系统”给出的答案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来源:铜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