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在即,海安“中场补给”已就位!
江苏
江苏 > 南通 > 正文
站内

大战在即,海安“中场补给”已就位!

在江苏大地上,如皋的绿茵场即将因“苏超”联赛南通与盐城的足球大战而沸腾,而在不远处,海安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独特的魅力迎接来自各地的球迷。这里,不仅有着精彩的赛事,更有一群怀揣梦想的盐城人,他们带着家乡的味道和技艺,在海安的土地上创业打拼,书写着人与城双向奔赴的温暖故事。从清晨到日暮,盐城的“美食大使”们正用他们的拿手绝活,为这场跨城之约备好最暖心的“中场补给”。

清晨7点,海安一富安特色鱼汤面馆内早已人声鼎沸。蒸腾的热气裹挟着浓郁的鱼汤香,在晨光里氤氲缭绕。店主王鹏正用长勺缓缓搅动着一锅“雪浪”,浓郁的鱼汤香气飘散开来。妻子丁慧则在前厅招呼着络绎不绝的食客,脸上始终挂着温暖的笑容。

这对来自盐城东台的夫妻,用八年时光熬煮着一碗独特的双城故事。“当初选择海安,就像熬这锅鱼汤一样讲究。”王鹏手中的长勺在浓汤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这里的教育资源像文火慢炖,创业环境似猛火快攻,生活品质如最后的调味,样样都恰到好处。”2017年,他和妻子丁慧带着家乡的秘方来到海安,将富安鱼汤面的精髓播撒在这片新的土地上。

每天都是选用新鲜的鲢鱼和鲫鱼现煮现熬,加上秘制的熬汤工艺,每一滴汤汁都饱含着对美味的执着。小店的口碑就这样在街坊邻里的口耳相传中渐渐传开,生意蒸蒸日上。“最忙的时候,一天能卖出600多碗鱼汤面!”王鹏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店内,86岁的崔广钧老人正和老伴儿慢条斯理地品尝着鱼汤面。“这汤头味道特别醇厚,我们老两口每周都要来两三次。”两位老人慢悠悠地吃着面,时不时聊上几句,温馨的画面让整个小店都多了几分暖意。

中午12点,海安一家餐厅的厨房里,锅铲翻飞间香气四溢。刘红俊师傅正专注地烹制他的拿手菜“白烧河豚”,只见他手腕轻抖,锅中乳白色的河豚肉随着酱汁翻滚。“这道菜海安、盐城都有,但盐城口味偏咸鲜,海安更清淡些。”刘师傅边操作边介绍,“我特意作了调整,把家乡风味和海安本地口味融合,很多老顾客都好这口‘改良版’的盐城味!”

这份对美食的匠心,源自刘师傅二十年的厨艺积淀。2004年,这位盐城建湖厨师带着一身本领来到海安。“当时觉得海安发展机会多,餐饮市场活跃,而且离老家不算远。”翻炒的间隙,刘师傅擦了擦汗,“更重要的是海安人实在、包容,让我能在这里找到家乡味和本地口味的平衡点。”

本周末,这位在海安的盐城"美食大使"向老乡们发出热情邀请:“欢迎盐城的老乡们!在如皋看完球,不妨来海安尝尝美食,再回盐城。”

傍晚六点的盐城鸡蛋饼小店,早被人潮挤得满满当当。油锅上“滋滋”的声响里,飘着的不仅是蛋饼焦香,更藏着盐城人丁良进和徐海会夫妻俩在海安扎根的暖意。四年前,他们从盐城东台来到海安,带着从小吃到大的鸡蛋饼手艺,想在这座陌生城市种下一点家乡的味道。“以前总惦记这口,干脆就和老婆开了这家店。”丁良进翻着饼皮笑,去年小店一开张,盐城鸡蛋饼的香就融进了海安的烟火里,本地食客常来捧场,盐城老乡更是把这儿当成“味觉驿站”,最多一天卖150多个,忙得脚不沾地,心里却踏实。

铁鏊上的饼皮越煎越薄脆,撒上黑芝麻的瞬间香气漫开,丁良进手上的动作没停:“海安人待咱实在,咱也得把地道的家乡味亮出来。”他总说,海安的包容就像本地厚实柔软的鸡蛋饼,带着直来直去的热乎劲儿;而他们带来的盐城鸡蛋饼,薄脆里裹着咸香微甜的酱料,淋上秘制香油的层次感,恰是盐城人对这座城的温柔回应。

“来海安这些年,早把这儿当成家了。”丁良进这话戳中了不少盐城老乡的心。滨海人崔平平嫁到海安三年,第一次在这儿吃到熟悉的蛋饼时红了眼:“咬下去那口香,就像回到了熟悉的街巷。”如今她常带着海安本地的朋友来尝鲜,“你看,咱盐城的味道,在海安也扎根了。”她骄傲地说。

从鱼汤面的醇厚到鸡蛋饼的香脆,从改良河豚的巧思到街巷里的暖心滋味,他们带着家乡的味道和技艺来到这里,在海安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而海安也以它的包容和温暖,接纳着这些远道而来的追梦人。

这个周末,看完如皋的足球赛,不妨循着香气走进海安的街巷——在这里,有盐城老乡备好的热乎饭菜,有跨越城市的味觉共鸣,更有一场关于热爱与包容的温暖之约。毕竟,比起胜负,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城与城之间的交融,才是最动人的风景。

来源:海安发布

推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