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盐都区乡村医生邵永东:35载守护2700份健康档案 书写乡土医者的坚守史诗
江苏
江苏 > 盐城 > 要闻 > 正文
站内

盐城市盐都区乡村医生邵永东:35载守护2700份健康档案 书写乡土医者的坚守史诗

2025年7月的一个清晨,盐城市盐都区三湾村的薄雾还未散尽,村卫生室的灯光已率先亮起。57岁的邵永东正整理诊箱,手机突然响起——电话那头,王奶奶因腰疼彻夜未眠的呻吟声急促传来。他抓起医药箱跨上电动自行车,车辙碾过沾露的田埂,这是他扎根乡村的第35个年头里,又一个寻常却紧迫的清晨。

35年“三零”丰碑

在诊室与田垄间践行双重使命

“辛苦我一人,幸福三湾人”,这句贴在邵永东诊室墙上的话,是他从22岁成为村医那天起便坚守的誓言。每天清晨六点,他的诊室灯光准时亮起;傍晚六点,结束诊疗的他会换上农装钻进自家农田——这份“半医半农”的节奏,他保持了35年。深夜急诊的电话如同冲锋号,无论风雨,他总能在10分钟内出发,至今创下“零旷工、零迟到、零投诉”的纪录。

在诊疗中,他始终坚持“能吃药不扎针,能扎针不输液”的原则。对依赖针灸治疗的老人,他分文不取,“乡亲们过日子不容易,能省一点是一点”。为守护村民健康,他独创“三勤”工作法:为全村2700多位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更是每周上门沟通。去年冬季,他在雨夜护送重症老人转院时不慎摔伤,却强忍疼痛完成交接,“病人等不得”成了他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从“高中生村医”到“全科能手”

用精进医术筑牢健康防线

1990年刚当村医时,邵永东只有高中学历。为啃下医学知识,他白天在诊室观察病例,夜晚在煤油灯下研读《本草纲目》,用三年时间考取执业中医师资格。遇到疑难杂症,他会徒步两小时到镇卫生院请教老医生,直到完全弄懂才罢休。如今,他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已在周边村镇小有名气,年均接诊量超万人次,转诊病例数连续十年居全镇首位。

2024年,三湾村卫生室获评“江苏省甲级卫生室”,诊疗设备一应俱全。但邵永东的医药箱里,始终装着血压计、听筒和体温表这“老三样”。“望闻问切不能丢,这是对病人的尊重”,他说。对行动不便的患者,他坚持上门问诊,早年出诊摔伤的腿在阴雨天会隐隐作痛,他却总说“走快点,病人就不用等那么久了”。

红色家风浸润

把“服务群众”刻进生命里

邵永东的父亲是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伯父邵长明是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从小听着伯父掩护乡亲转移的故事长大,“党员要为百姓扛事”的信念早已融入他的血脉。2008年,他在入党申请书里写道:“我要像伯父和父亲那样,做乡亲们需要的人。”

作为党员,他主动承担起村里的公共卫生服务:疫情期间,他连续40天守在村口测温点;疫苗接种时,他用电动自行车载着行动不便的老人往返村委会。如今,他的健康档案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每位村民的用药禁忌和过敏史;那只陪伴多年的医药箱,锁扣已换了五次,却依旧干净整洁。

“只要乡亲们还需要我,我就一直干下去。”57岁的邵永东说。晨光中,他白大褂的袖口已磨出毛边,却依然挺拔地走在乡间小路上——这个身影,早已和三湾村的田垄、炊烟融为一体,成为乡亲们心中最可靠的“健康灯塔”。

来源:盐都人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