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三角地带颇具影响力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苏州银行的经营状况恰似观察区域金融形势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截至2025年7月,该行股价维持在8.99元,总市值约为401.91亿元。但从该行近年的财务报告和发展历程来看,不难发现其正承受着空前的转型压力。
盈利增长遭遇瓶颈
过去几年间,苏州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出现了明显下滑。从2021年的21.08%降至2024年的10.15%,这种持续下降的趋势反映了传统业务模式的局限性。
2024 年前三个季度,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 6.5%,同期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更是大幅减少 16.3%,显然,其对传统存贷款业务的依赖度过高。
尽管投资收益在2024年有了显著提升,但由于极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这样的收入来源难以成为稳定的支持。更需警觉的是,通过大幅削减 31.55%的信用资产减值损失来维持利润增长的举措,极有可能掩盖了资产质量的潜在风险。
零售转型遭遇挫折
随着其他商业银行纷纷向零售业务转型,苏州银行在这方面却遇到了重重困难。其零售贷款的比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29.15%,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33%,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不良率短期内激增到2.27%。
此外,2024年底以极低折扣出售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资产的行为,暴露了该行风险处理不及时的困境。这笔涉及3.5万多户借款人的不良资产包,平均逾期时间长达1472天,这反映出前期的风险控制存在严重问题。
合规经营面临考验
2024年至2025年期间,苏州银行因为业务违规多次收到监管部门的罚单。从贷款“三查”工作落实不到位,到数据治理不符合规定,再到基金托管业务的诸多问题,揭示出银行在制度建设、流程规范及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缺陷。
同时,高管团队频繁变动,从董事长到多位副行长相继调整,虽可能带来发展新思路,但也影响了战略执行的连续性,对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银行形成额外压力。
转型路径探索:全方位、深层次改革
要突破当前困局,苏州银行需要在业务结构、风控体系、公司治理、人才战略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改革:
重构业务结构,重点培育财富管理、金融科技等新兴业务领域,改变过度依赖传统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通过打造特色金融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建设智能化风控平台,实现零售业务全流程监控。特别要加强小微企业信贷的全周期管理,切实提升资产质量。
在公司治理方面,健全内控机制,培育合规文化。运用数字化手段规范业务流程,降低操作风险,提升运营效率。
同时调整人才战略,保持核心团队稳定,重点引进科技金融、风险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为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苏州银行资产规模保持增长,不良率趋于平稳,展现出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若能以改革创新的勇气直面问题,这家立足苏州、服务长三角的商业银行仍有重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