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南京经济“半年报”发布。今年上半年,南京交出了一份颇具韧性的“期中答卷”——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179.18亿元,同比增长5.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6.20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851.73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6221.25亿元,增长5.8%。
正如7月25日,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在市委财经委员会会议上指出,今年以来,全市经济运行顶压前行,稳的基础更加扎实,进的势头持续巩固,新的动能不断累积,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质态向好的态势,有力提振了各界信心和发展预期,成绩来之不易。
工业+服务业筑基
城市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业实力的较量。南京上半年的经济表现,凸显出“制造业筑基、服务业赋能”的鲜明特征。
工业是南京经济的“压舱石”,也是上半年南京经济稳健前行的主要推手之一。
统计显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2%,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37个行业大类中有30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达81.1%。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其中汽车制造、电气机械等高端制造业增速分别达到16.1%、10.3%。
尤为亮眼的是新能源汽车产量飙升45.0%,集成电路产量增长22.1%,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44.2%,绿色、智能产品成为工业新增长极。
根据MIR DATABANK数据,今年一季度,南京企业埃斯顿机器人实现近20%的同比增长,占中国机器人市场份额10.3%,成为首个登顶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国产机器人品牌。
南京经济“稳”在实体经济底盘稳固,“进”则表现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作为南京经济的强劲引擎,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8%,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0.5 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三大支柱齐头并进,增加值分别增长5.9%、7.6%、7.3%,为服务业稳健增长筑牢根基。
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3%,其中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数据服务等新兴行业尤为抢眼,分别增长17.4%、28.9%、17.0%,数字经济的澎湃动能清晰可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亦分别增长7.6%、3.9%,专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除了数字经济的蓬勃生长,体育产业也在今年上半年踢出了一记“漂亮进球”。
5月以来,“苏超”赛事引发的“足球+”效应持续释放,不仅让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量,更带动体育业营业收入增速高达19.3%,成为服务业版图中一抹亮眼的新色。
这种由赛事催生的融合发展势头,恰与南京的主动布局形成了呼应。
在6月份的最后一天,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六月份全市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会上,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明确指出要放大“苏超”出圈效应,推动文商旅体展融合发展。
投资与消费的双向激活
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南京投资端展现出“结构优化、靶向精准”的特征。
尽管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下降5.5%,但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却逆势增长14.0%,制造业投资增长10.8%,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24.3%、84.5%、48.4%。大规模设备更新投资占比达12.5%,反映出产业升级的“硬件支撑”正在强化。
今年以来,南京坚持把扩大有效需求放在突出位置,保持每月举行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活动的节奏,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紧盯各项目标任务,全力推动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消费端,南京以政策撬动市场潜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4.22亿元,增长5.3%,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暴涨68.9%,“以旧换新”政策拉动效应显著。体育赛事带动的文体消费增长19.3%,夜间经济与数字消费场景的拓展,进一步释放了内需活力。
创新驱动的“乘数效应”
创新是经济顶压前行的不竭动能,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逆势增长的核心密码。
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8%,较一季度提升0.8个百分点,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其中,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重点行业表现尤为亮眼——医药制造业增长11.6%,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8.5%,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速高达78.2%,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创新效能加速释放,1—5月,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9%,细分领域增势突出:生物技术推广服务增长72.9%,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增长11.4%,创新成果正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此外,民营经济表现抢眼,成为增长的关键变量:规上工业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8.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7个百分点;服务业民营企业利润总额更是大幅增长27.5%,彰显市场活力的持续迸发。
“下半场 ” 路线图:稳盘、强链、拓新、聚能
下半年既是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关键期,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的决胜期。
从三季度开始,这场对南京经济韧性的考验进入关键阶段。如何破局前行,市委财经委员会已为其指明方向:
要强化工业、服务业支撑,加强企业走访服务,促进产业链供需对接,持续稳住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各制造业重点板块和主城区板块紧盯目标、扛起责任、多作贡献。
要释放消费潜力,提升传统消费、拓展新型消费、丰富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深化文商旅体展融合,大力发展票根经济、夜间经济,全方位激发内需活力。
要扩大有效投资,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加快北站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力支持民间投资,加快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要稳定外资外贸,强化开放平台支撑,做大做强跨境电商,支持外贸企业稳订单、拓市场,推动外资企业保存量、拓增量。
要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强市建设,充分发挥产业攻坚办和产业专班作用,在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企业培育、项目推进上下功夫,千方百计招大引强,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要切实守牢安全稳定底线,统筹抓好民生保障、防汛抗旱、能源保供、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化解等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