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加“苏”度|上半年GDP增速全省第一的宿迁,如何让“老家底”焕发“新气象”?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改革加“苏”度|上半年GDP增速全省第一的宿迁,如何让“老家底”焕发“新气象”?

图片

崛起的“电商名城”、“中国白酒之都”、京东全国客服中心、西楚霸王故乡……一张张响亮的名片是对宿迁这座江苏最年轻城市的最好诠释。

7月26日,宿迁市统计局公布2024年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2024年上半年宿迁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4.2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3%。

值得一提的是,从经济增速来看,宿迁以7.3%的GDP增长率,位居全省第一。

带着这份半年成绩单,宿迁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正在布局谋“新”。

传统产业变身,让“老家底”焕发“新气象”

7月22日,宿迁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精神。

会议提到,锚定“省内作出更大贡献、全国奋力争先进位”的目标定位,把全会精神体现到推动经济稳健增长、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实现人民幸福安康上来,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努力以高质量发展的实在成果彰显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实际成效。

不难发现,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穿在宿迁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之中,又细化在经济增长、民生幸福等方方面面。

而谈及高质量发展,必然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锻造引领。

事实上,在7月11日举行的“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宿迁专场,针对如何找准切入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宿迁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便给出了回应。

期间,刘浩谈及三点。一是立足“宿迁基础”,让“老家底”焕发出“新气象”;二是擦亮“宿迁特色”,将“好禀赋”培育成“新地标”;三是选好“宿迁赛道”,把“新风口”转化为“新引擎”。

传统产业是宿迁孕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以纺织产业为例,宿迁拥有较好的纺织产业基础,但多集中在纺丝、织布等初级环节,而印染加工、成衣制造等规模较小,层次低、竞争力弱。基于此,政府坚持供需双向发力,让越来越多的企业“破茧”走出“新丝路”。例如,泗阳盛虹新材料工厂每天有2500万个废旧塑料瓶被加工成再生聚酯纤维,八个塑料瓶就能做出一件舒适的T恤。

特色产业方面,宿迁将加快推进优质资源转化和优势产业培育,打造更多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地标。

以膜材料产业为例,宿迁将以功能性、高端化膜材料为发展重点,深耕光学膜、电子膜等领域,抢占前沿膜材料技术制高点,力争到2025年产值达400亿元,2030年产值全国占比提高到20%,把宿迁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膜城”。

“追风”不“跟风”,乘风而上。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方面,宿迁围绕打造“华东光谷”,紧盯“智创”发展新方向,从“市场占有量”和“科技含量”两个方面发力,出台支持激光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依托宿迁激光产业园这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举办激光装备产业发展大会,拓展“光学镜头—多种类激光器—成套激光设备—下游应用”的全产业链,到2025年,力争激光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超过6%。

科创引领,高新技术企业百花齐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到“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创新再次被摆在突出位置。

近年来,宿迁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领,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激活内生发展动能,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创新作用不断凸显。

数据显示,2023年宿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首次突破2.0%,高新技术企业数保持近20%的增长、总数达785家。

为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做好科技支撑,宿迁正探索着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重大科创平台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支撑。

接下来,宿迁将按照“引进共建一批、优化提升一批、整合组建一批、重点打造一批”的思路,引导各地、各园区、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或联合创办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超20家,加快推进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度合作,主动承接好上海、南京、苏州等地项目成果资源,构筑长三角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首选地。

以人才科技项目引育为抓手,打造创新“生力军”,宿迁将推进“科技企业、人才团队、科研平台、科技成果”招引,年内新竣工人才科技项目不少于200个。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小升高”计划,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100家。滚动评选高新技术企业创新20强,力争培育省级、市级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型领军企业100家,育强创新“先锋军”,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规模。

此外,在研发协同攻关层面,宿迁将深入实施重点研发攻关行动,推进新兴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重点传统产业大规模技术改造和未来产业领域前沿技术突破,聚焦新能源、高端纺织、新材料、机电装备等产业集群的关键技术、关键环节,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前瞻技术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年内实施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20项左右。

对标一流,步步为“营”

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到,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这也意味着,市场机制的地位得到大幅加强。

而要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一大关键就在于营商环境建设。

高点定位,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城市,对标世界银行评价体系持续完善体制机制,自2021年起,宿迁每年以清单形式对外公开100项优化营商环境“五心”服务承诺,始终把企业获得感放在首位,注重政策“直通、直达、直感、直享”。

据了解,在近年来的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宿迁多项指标和民营企业满意度始终位居全省前列。

图片来源:宿迁市委宣传部

成绩背后,正是宿迁紧盯企业需求、强化政策和服务供给,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结果。

优化营商环境是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

聚焦企业感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宿迁将进一步擦亮“宿迁速办”“宿迁帮办”“宿迁免费办”营商环境品牌。

具体来看,包括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创新超级管理员政务数据共享,让企业群众线上办理成为常态,实现9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立等可办,复杂事项最多跑一次;完善招商引资“首席服务员”、项目审批“帮办代办员”、生产运营“驻厂员”机制,优化“一企来办”服务平台,推动政策直达、“免申即享”,365天全时段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帮办服务;精准对接企业融资、用工等各方面需求,推动水气热价格动态保持全省最低,努力降低企业成本,全年预计为企业减负7亿元左右。

产业逐“新”、创新引领、步步为“营”……在新一轮城市竞争的大潮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长三角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的地级市之一,宿迁具备“作出更大贡献”的条件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