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地级泰州市成立的第28周年。
75年前,百万雄师集结在长江北岸,西起湖口,东至靖江,拉开了千里渡江战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在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泰州由此成为水兵母亲城。
如今的泰州,是健康名城也是幸福之城。这座城市正以大健康产业为主抓手构建“1+4”产业体系,牢牢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因地制宜寻找通往高质量发展的跃升赛道。
产业向“新”而行
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地级泰州市在改革开放春潮中应运而生,下辖海陵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
泰州作为全省最年轻的设区市之一,骨子里流淌着“三个不相信”的城市基因,跨越赶超之路由此开始。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2006年,泰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元。近三年平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今年,泰州经济总量有望突破7000亿元,力争交出一份四年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的厚重答卷。
得益于对“实业立市、产业兴市”的坚守,泰州已成功构筑起“1+4”产业体系。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2个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开票销售均突破8000亿元。
其中,大健康产业既是泰州最具特色、最具优势的地标性产业,更是引领泰州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抓手。
2005年2月,江苏作出“加快建设医药产业园,打造中国医药城”的战略决策。2007年,泰州市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拉开大幕,这正是中国医药城的前身。
两年后,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泰州医药高新区升格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到了2022年,江苏又赋予泰州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
从田野中拔地而起,这座中国医药城闯出一条奋进之路。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下,泰州健康名城的“名片”更加耀眼。
从“白纸绘蓝图”到吸引集聚1400多家大健康规上企业,泰州牵头建设“泰连锡”生物医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疫苗产业集聚度全国最高,4家企业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生物医药、健康食品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此前,泰州市长万闻华在“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要让大家一提到大健康就想到泰州。
时至今日,完备的产业生态和领跑的竞争优势,是“健康名城”的实力证明。眼下,新质生产力成为拉响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
纵观泰州大健康产业的科创之路,城市的创新成色关键还是创新主体。泰州医药制造业有规上企业163家、上市企业11家、年销售过10亿元企业10家,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等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
北大医学部(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正式启用;扬子江药业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重组;长三角医学先进技术创新中心、讯飞医疗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重大平台纷纷布局……大院大所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创新策源地,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面向未来,泰州重点将巩固化学创新药和现代中药“压舱石”地位,促进疫苗和抗体药、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健康食品等细分领域做强做优,抢占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幸福之城新篇章
今天的泰州,被人们称为“幸福水天堂”,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座年轻的城市正以奋进之姿书写着幸福新篇章。
在泰州,幸福往往从一份早茶开始。民以食为天,泰州人的吃食中,更以早茶为“天”。
泰州持续加快城市建设,城市颜值越来越高,生活到处有烟火气。“一刻钟便民生活圈”“15分钟健身圈”“15分钟健康服务圈”“15分钟公益阅读服务圈”“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泰州人足不出“圈”,就可以享受幸福生活。
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持续丰富“祥泰”系列品牌,泰州正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安全感城市之一,基本公共社会服务建设成效满意度调查居全省首位。
民生幸福指数的提升,与泰州对于民生工作的重视分不开。泰州持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每年安排全部财力的75%以上、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培育了一大批在全国、省内有影响力的民生工作品牌。
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十四五”期间,泰州高标准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26276户,老旧小区改造227个,老楼加梯投入使用337台,有效提升群众居住品质,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
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真正让绿色成为泰州最亮的发展底色,近日发布的《美丽泰州建设行动方案》明确到2030年,绿色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美丽泰州建设目标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
2023年,泰州统筹抓好生态环保督察反馈和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扎实开展长江大保护,建成幸福河湖1010条,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高8个百分点,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泰州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教育之乡。让人人都能因教育而“出彩”,是新时代赋予泰州教育的重大命题。
一直以来,泰州坚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厚植教育情怀,坚守教育责任,传递教育温度,泰州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泰州市连续三年“新春第一会”持续聚焦教育,明确以最好的资源、最强的改革、最大的关爱支持教育。
从“名校+新校”到“新校成名校”再到“名校+新校”,泰州着力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探索出一条颇具特色的集团化办学之路。泰州各地各校推出了一批“双减”背景下提质增效工作新课程、新模式、新经验。2023年,泰州新(改扩)建学校37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9万个,“双减”典型案例获国家、省遴选推介,“学有所教”水平指数、发展指数均居全省首位。
站在新起点上,泰州也将继续以最强劲的动力、最澎湃的激情奋力因地制宜提升“产业、城市、民生”三个能级,为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作出泰州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