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苏图“新”“质”敬祖国|“新”起点,常州锚定“两个超万亿”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强苏图“新”“质”敬祖国|“新”起点,常州锚定“两个超万亿”

强苏图“新”“质”敬祖国|“未来感”十足!什么是无锡的发展关键词?

这是持续筑牢的发展根基——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全国前3,投资热度连续两年全国第一;全市累计境内外上市公司100家,拥有“隐形冠军”企业200多家;中国工业大奖和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双双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

这是不断培育的竞争优势——工业体系覆盖了90%以上的门类,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首位;今年1-8月,全市新能源领域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超5110亿元;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近4000家企业,产业密度居全国首位。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常州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蹄疾步稳。传统产业转型加快,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制造业规模持续壮大。站在新能源风口眺望城市未来,常州精心绘制“两个超万亿”产业宏图:到2025年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

9月26日,2024新能源产业发展大会 投资常州大会上,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坚定“招引百亿项目、培育千亿企业、打造万亿产业”的雄心壮志,依托产业底蕴,把握产业风口,乘势而上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七十五载风雨兼程,七十五载砥砺奋进,从“路在何方”到“路在脚下”,今天的常州正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古风新潮,底蕴深厚

每一座城市,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气质。

中华龙城,江南常州。从空中俯瞰常州,如同一羽振翅欲飞的蝴蝶,西太湖、长荡湖是她的躯体,运河是她的动脉,她的两片羽翼一片往东北探入长江,一片往西南扎进宜溧山地,风起“两湖”, 振翅“蝶变”。

图片来源:常州市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常州市委宣传部

从“百年工商名城”到“中国新能源之都”,从“八邑名都”到“万亿新城”,从“1949”到“2024”,作为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邑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古城,常州自古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新中国成立至今,常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交通建设上,全市公路总里程由1949年末的179公里增加到2023年末的8411公里;常泰长江大桥即将开通,常州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更加凸显;“公铁水空管”运输方式在15分钟内就能完成转换,全社会物流成本占比12%,低于全国全省平均值。

图片来源:常州市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常州市委宣传部

产业发展上,常州不仅孕育了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天合光能等本土领军企业,还吸引了宁德时代、理想、比亚迪、贝特瑞、星源材质等超过70%的行业领军企业在此建立制造中心和研发机构。平均1秒,常州灯塔工厂产线上,就有一块动力电池下线;平均40秒,理想汽车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就有一台新能源车下线;在以常州整车基地为半径的长三角区域,实现了3小时之内邻里链上配套,朝着万亿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奋进。

对外开放上,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85年的128万美元提高到2023年的452.9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55.51亿美元、进口额97.47亿美元;2023年新增对外投资项目116个,投资超5000万美元的大项目9个;与常州结为友好城市的外国城市累计达53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常州对外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裂变式发展。

图片来源:常州市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常州市委宣传部

山以险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壮阔。今日之中国,勇毅奋进的时代洪流滚滚向前,常州高质量迈入万亿之城与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同频共振,这是发展的“巧合”,更是时代赋予的机遇。

常州的万亿之路,正是改革开放壮阔全景中城市锐意进取的生动缩影。

实干为先,产业风潮强劲

常州,是一个从洋务运动的机器轰鸣声中走来、往“制造立市、产业强市、质量兴市”之路中去的产业型城市。常州产业蝶变的背后,是历任市委市政府决策的传承创新,是对新产业“十年如一日”的耐心浇灌,是对新动能“摸石探路”的细心布局,更是对新模式“大胆取舍”的苦心求变。

图片来源:常州市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常州市委宣传部

1949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5亿元,1972年突破1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1991年、2004年分别超过百亿元、千亿元。

近年来,常州以全省4%的面积,承载了6%的人口,贡献了7%的财政收入和8%的经济总量。2023年,高质量迈入了GDP万亿之城,在26个万亿之城中人口最少、人均GDP排名第六位。

经济的进阶,往往以落实为开端。

紧跟国家战略的常州,扎根实体经济,构建了以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8条重点产业链为支撑的“1028”产业发展体系,厚植新质生产力沃土,深耕新能源产业赛道,以产业优势塑造优势产业,以“新能源之都”的全方位崛起支撑城市能级的持续性跃升。

图片来源:常州市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常州市委宣传部

2023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达7680亿元,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8.9%。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三、投资热度全国第一。

目前,武进区琥崧微纳米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主体厂房建设已经完成,计划于今年12月竣工投产;新北区睿恩高倍率锂离子电芯研发生产项目于去年6月开工建设,预计达产后年产5.22亿支高倍率锂电池;安赛乐米塔尔集团新能源软磁材料项目,将建成安米集团全球最大的4.0标杆工厂......

作为中国最早投资新能源产业的城市之一,“新”意盎然的常州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在新能源赛道跑出“加速度”,推动产业发展向新而行、向高而攀、向绿而进,加快塑造新能源产业新优势。

尊才爱才,创新热潮澎湃

因开放而生,因产业而兴,因创新而强。锚定“创新中轴”城市定位之路上,常州加码投入创新资源,激活创新“第一动力”。

聚力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龙城实验室、龙城科创学院和龙城金谷,三个以常州古称“龙城”命名的创新载体正加速集聚技术、人才、资本等关键要素。

布局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中汽研等研发和测试平台,联合“产学研用”181家单位组建新能源产教联合体,越来越多“从0到1”“从1到N”的核心技术成果走出实验室,促进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图片来源:常州市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常州市委宣传部

一组数据更是直接说明常州的创新实力。

2023年,常州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第17;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8%,位列江苏省第三;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9.1件,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10年全省第一。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常州不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最终成功摸索出一条“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创新之路。

同时,“四链融合”过程中,常州深知锻造新质生产力,人才是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

陈金虎在“锻造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第四场专题座谈会上曾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做好“人才”文章。当前,常州城市能级提升进入快车道,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强化政策支持,打造最优人才生态,形成人才工作最优合力,全力建设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让优秀人才在常州遇见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忆往昔,七十五载披荆斩棘;向未来,万亿之城再出发。与时俱进、加压奋进、全面推进的常州,正全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为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