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苏图“新”“质”敬祖国丨七十五载沧桑巨变,“跑起来”的镇江“很有前途”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强苏图“新”“质”敬祖国丨七十五载沧桑巨变,“跑起来”的镇江“很有前途”

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

从“1949”到“2024”,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不仅串联起了新中国奋力向上的75年,也见证了镇江蓬勃发展的75年。

产业,是这座城市繁荣的基石。解放初期,镇江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仅有零星的几家小型工厂与简陋的手工作坊,工业总产值不足3000万元。而今的镇江,截至2023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06家,工业总产值跃升至5825.78亿元,为重塑镇江产业新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是这座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自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为标志,镇江同全国一样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从昔日的技术空白到如今的高企林立,2023年更是跻身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前列。镇江以“创新创业福地”为目标,优化创新生态,深化产学研合作,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绿色,是这座城市最耀眼的名片。江河交汇,山水城林,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让镇江这座城市的“血液”里饱含“绿色基因”,而今更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心、外化于行。从长江大保护的坚决行动到绿色低碳的深入推进,绿色已成为镇江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经济强”的动能加速激发,“产业兴”的基础持续夯实,“环境美”的底色愈发鲜亮,今天的镇江正加速跑起来、亮起来、强起来,努力让“镇江很有前途”跑进现实。

经济总量实现三次跳跃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这是一片争雄竞先的土地,争先进位是蕴含在镇江血脉里的气质。

改革加“苏”度|用好“关键一招”,“改革者”镇江向“新”求变

回望镇江75年筚路蓝缕、沧桑巨变的奋进历程,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蝶变轨迹清晰可见,不断前进、向上突围的争先气质格外澄明。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镇江的生产总值仅实现1.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更是低至108元。

而镇江国民经济发展从起步到腾飞,经济总量实现三次跳跃。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镇江得苏南风气之先,经济快速发展,1992年实现第一次跳跃,GDP突破100亿元;2006年,镇江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镇江”的奋斗目标,GDP实现第二次跳跃,突破1000亿元;2022年,镇江经济运行稳中有进,GDP实现第三次跳跃,突破5000亿元。

近十年来,镇江奋力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时代画卷,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三个千亿级台阶,从2013年2659亿元跃升至2023年5264亿元、增长了9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排名都在第5位。

新中国成立后,镇江也在制造业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江奔腾欲何至?天落三岛集于此。放眼烟波千万事,太平地处时。”1984年,费孝通首次考察镇江扬中乡镇企业时,盛赞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昔日荣光逐渐褪去,镇江发展陷入困境。产业定位不够精准、发展方向不够清晰的瓶颈日益凸显,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2017年,敢闯敢试的镇江,延续创业之精神,“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高度决定城市高度”,这一发展强音上升为镇江全市上下的发展共识。

2020年初,产业强市再出发,新任镇江市委书记不久的马明龙,发出“跑起来,镇江”的动员令,要求全市上下以时不我待精神,加快书写“镇江很有前途”的崭新篇章。

“跳出镇江发展镇江”,镇江把产业发展放到长三角大的产业体系中去考量和布局,确立了“四群八链”主导产业布局,走出了一条由传统到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如今,镇江已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千亿级产业为主导,以航空航天、香醋、眼镜等为特色的产业体系。2023年“四群八链”销售规模已突破4100亿元,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同时也撑起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眼下,面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新要求,镇江紧抓时代机遇,出台《镇江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意见》,明确重点从产业体系、绿色发展、内生动力、发展空间、增长活力等五个方面发力,推动镇江市经济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全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提供有力支撑。

绿色低碳之路越走越宽广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十年“碳”路,镇江在迎“蓝”而上、向“绿”而行的道路上不断破题、解题、答题。

镇江发展成也产业,困也产业。曾经“靠江吃江”的产业布局,一度令镇江遭遇“重化围江”的困扰。

随着发展转型的需求日益迫切和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国家大政的落实,镇江意识到必须作出改变。

转型升级,知易行难。对镇江而言,要续写好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需要更多决心、信心和耐心,推动产业向新、向轻、向绿。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理污染,全面取缔长江水上过驳作业,1个省级园区被取消化工园区定位,累计依法关停化工企业500多家。

2012年12月,镇江入选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彼时,低碳城市没有成功典型,绿色发展也尚未形成成熟理念,镇江如何在低碳发展上有所作为?应对疑问,镇江大胆探索,提出碳峰值、建设碳平台、实施碳评估、开展碳考核,建成首个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云平台……一批批低碳成果、低碳试点在落地生根,很多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开创了先河。

低碳试点十年来,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7.3%,PM2.5浓度下降50%,优良天数比率上升19个百分点,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和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三个同步”,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肯定镇江的低碳发展“卓有成效,走在全国前列”,同时殷切寄语“继续努力,为全国生态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聚焦节能降碳目标,镇江还积极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省级绿色工厂39家、市级绿色工厂157家,绿色发展未来可期。

强苏图“新”“质”敬祖国丨七十五载沧桑巨变,“跑起来”的镇江“很有前途”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镇江将坚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为全省‘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走在前’贡献镇江力量。”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表示,镇江将持续发力促进生态提升,久久为功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聚力书写“双碳”工作新答卷,擦亮“低碳镇江”城市名片。

开放之门越来越宽

扬子江滚滚东逝,大运河贯通南北。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镇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古以来便是交通枢纽与商贸重镇。

居江河要津、控漕运咽喉的镇江,见证过长江入海、承载了运河兴盛、庇护了衣冠南渡、流转过四方珍奇。

从古时“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一万家”的繁忙富庶,到近现代“五业兴盛”的工商业探索,再到改革开放后“四千四万”的先行先试,南来北往带来的见多识广,滋养了镇江绵延不绝的商业文化,也赋予镇江人江河般包容开阔的眼界心胸。

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春风,镇江被确立为全国乙类开放城市,7年后跃升为全国甲类对外开放地区。

而同期建设的镇江港大港港区,也在1987年3月迎来第一艘外籍船舶。随后这个古代千年漕运咽喉、近代百年通商口岸,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联通世界。

从高端船舶发动机到新型医疗器械,从集装箱运输船再到低压智能电气装备,如今镇江货已行销全球。2008年,镇江港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13年的99.50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140.42亿美元,年均增长3.5%,其中出口总额从2013年的66.23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105.46亿美元,年均增长4.8%。

得益于真山真水和厚重的历史文化,1984年,镇江结下第一座国际友城——日本津市。如今,镇江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已有16个国际友好城市、20个国际友好交往城市,遍及5个大洲。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63个共建国家建立贸易往来,越来越多的“镇江印记”在“一带一路”点亮。

与此同时,对外开放与国际交往,为镇江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变化。近年来对外交流的内容逐渐从过去侧重经济,向规划、环保、城市治理等领域拓展延伸。

2023年是镇江市纳入全国低碳试点城市的第11个年头,至今,镇江已连续举办六届国际低碳大会,低碳发展成为镇江国际交流和对外开放的城市新名片,世界听到了镇江的低碳故事。

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10周年,立足新起点,322万镇江人接续奔跑,以实干实绩交出“镇江很有前途”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