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俊杰:加强中小学对ADHD(多动症)学生教育支持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张俊杰:加强中小学对ADHD(多动症)学生教育支持

“我国对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儿童的教育支持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认知普及—政策保障—资源落地’多层面推进系统性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包容性教育环境,让ADHD学生能发挥潜能,减少伤害,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目标。”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提交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对ADHD学生教育支持的建议”,呼吁各方携手,为ADHD儿童营造理解、接纳、宽容和支持的学习与成长环境,让每一名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 张俊杰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 张俊杰

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主要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行为冲动。据《柳叶刀-精神病学》2019年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ADHD患病率约6.3%,与全球5%-7%的平均水平相近,地域与性别差异明显。但我国ADHD儿童中接受过专业诊断、规范治疗的比例低,很多症状表现容易被误当成“调皮”“懒惰”“拖拉”而受到误解。

“ADHD儿童比正常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学习困难和生活无序的情况,且部分患儿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张俊杰直言,若ADHD患儿症状未得到及时干预和正规治疗,这些患儿的症状可能延续至成年期,进而影响职业和人际关系。

“目前,我国教育系统对ADHD的应对存在短板。”张俊杰带领团队在近三个月的调研中发现,学校缺乏完善的筛查机制,教师岗前培训关于ADHD儿童教育指导指南相关内容较少。学校专职心理教师配备率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家校合作有待加强,家长认知两极分化,定期与教师沟通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张俊杰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他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专项文件,将ADHD相关知识纳入教师考核与学校评估体系,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学校应为ADHD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鼓励优质学校建立示范点。同时,师范院校应在课程中增设ADHD相关内容,让师范生掌握识别与干预策略;在职教师培训应将ADHD知识纳入继续教育必修模块,通过线上课程、讲座等形式普及相关知识。

张俊杰还强调,应通过家长会、公众号等渠道普及ADHD知识,建立家校沟通日志,减少家校矛盾。鼓励教育经验丰富的退休老教师设立爱心课堂,利用业余时间课后帮助多动症学生开展课业辅导和行为指导,并通过开设家长讲堂帮助多动症学生家庭建立更加宽容科学完善合理的教育方式。

学校应与医疗机构建立转介机制,邀请医生入校科普,推动三甲医院与基层学校合作,实现“医教结合”。此外,应利用媒体宣传ADHD知识,减少社会歧视;邀请专家进校开展培训,为学校配备教育指南手册。

在校园内,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理解行为差异,减少歧视;表彰支持ADHD学生的优秀教师,设立匿名成绩反馈渠道,保护学生免受隐性歧视。张俊杰代表指出,ADHD儿童的教育支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只有构建包容性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帮助ADHD学生发挥潜能,避免因误解与忽视造成的“二次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