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宏方可擎重任,才卓自能致远途,能者从来责在肩。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
如何“挑大梁”?总书记提到四个着力点,分别是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是能力也是责任,着力点就是发展的支点。大而更强,方能挑起大梁。
2024年是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的第一年。
过去一年,常州以“实力”诠释担当:2024年GDP总量达10813.6亿,增长6.1%,增速列苏南第一、全国“万亿城市”第三;工业规模超2.2万亿,工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度全省第1;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产业集聚度全国第3、投资热度连续三年全国第1,被工信部授予“中国新能源之都”产业名片。
面向2025 年,常州提出了“努力实现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新能源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的目标,足以看出常州勇挑大梁的信心、决心。
产业跃迁的硬核支撑
来源:常州发布
今年2月25日,理想汽车发布旗下首款纯电SUV理想i8官图,在此之前理想汽车已宣布其在江苏理想常州工厂正式量产。此次纯电SUV整车工厂将实现从电机、电控到整车组装的垂直闭环,2026年将实现70%的关键零部件近地化供应。
与此同时,国内另一个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宣布,常州基地所生产的几款车型将搭载最新推出的“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二期项目也将于今年一季度投产,“常州智造”比亚迪有望实现高阶智能驾驶全覆盖。
常州,这座曾经的传统工业重镇,依托理想、比亚迪两家新能源整车资源和超35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业优势,如今已稳稳站上新能源产业第一梯队,成为官方认证的“中国新能源之都”。
从落子布局,到集链成势,再到崛起成峰,“新能源”依旧是常州“挑大梁”的关键所在。
常州2024年新能源产业规模再上一个千亿台阶,达到8500亿元,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三、投资热度全国第一;新能源整车产量近80万辆,创历史新高;动力电池领跑赛道,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之首,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常州造电池。
立于GDP万亿新坐标之上,常州向着更高点再出发——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新能源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项目是城市未来的产业发展“增量”,也是常州实现万亿产业“破零”的关键。
来源:今日钟楼
2月20日,2025常州—上海经贸交流和创新合作活动周在上海举行。为何常州将“万亿之城再出发”的首站定于上海?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伟用一句话道出了关键:常州超过90%的新能源进出口贸易通过上海往来。
此次活动交流会上,常州发布了“新质生产力”九大细分赛道投资机遇——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固态电池、氢能、第三代半导体、合成生物、机器人、人工智能、工业母机、低空经济等,现场成功签约3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额约308.1亿元。
未来赛道的创新引擎
当新能源汽车仍在发展道路上飞驰,常州已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星辰大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点名生物制造,首次提出“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为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装上政策新引擎。
而合成生物学作为目前生物制造最具潜力的路径,也是当下常州正在发力新赛道。
合成生物学被认为是继DNA双螺旋发现和“人类基因组测序”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跨学科、跨行业、应用场景广泛,更具颠覆性。
“新”之所向,常州全速抢占新风口,加快培育合成生物产业。早在2023年11月,常州就出台了《关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规划到2027年,全市合成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为长三角一流的合成生物产业创新高地。
当年就布局了金坛合成生物产业园、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西太湖合成生物创新产业园,形成“一城三园”的格局,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快速增效。
截至目前,常州市合成生物领域相关企业已有149家,其中高企54家、规上企业51家、上市公司3家,潜在独角兽2家,汇集了创健医疗、药物研究所、常茂生物、康润生物、三高生物等一批重点企业;南师大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江苏省重组蛋白质制造工程实验室等6家创新平台相继落户,为常州做大合成生物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4年,常州钟楼合成生物AI研究院揭牌,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联合创新试点,构建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进一步为常州合成生物产业注入新动能。
透过常州在合成生物上的全局谋划,不难发现在未来产业这一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上,常州早已瞄向了更多前沿领域布局。
来源:常州发布
从春晚爆火到万亿风口,人形机器人加速跑进量产元年。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首次出现,成为全网热议话题。
而常州,作为国内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地,实力不容小觑。国内每四台工业机器人中,就有一台出自常州,工业机器人本体产量接近全国1/4,同时协作机器人产量全国居前,并拥有纳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近150家,2024年实现规上产值309亿元,覆盖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生产”再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未来在机器人领域,常州正加快布局高端整机、控制系统等领域,推动人形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无人船等新兴产业发展。
城市能级跃升的密码
从“新能源之都”的实至名归到合成生物的扬帆起航,其背后是常州坚定不移地做强实体、做大产业、做优企业,为企业家撑腰鼓劲,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
官方数据显示,常州新办经营主体三年存续率全省领先。截至目前,常州拥有86万户经营主体、6.6万家工业企业,当中营收超十亿的企业有151家、超百亿企业有20家、超千亿企业有3家,企业所得税增速苏南第1。
过去一年,常州企业迎来数与质的双重跃升,上市公司突破100家,新增A股上市企业数量并列全省第1、全国第3。高新技术企业净增700多家、总量超5400家,高新技术产值占比59.1%、全省第1。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67家、总量达23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新增7家、累计39家。
而这也正是常州成为万亿城市和“走在前、挑大梁、作贡献”的关键倚重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一视同仁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常州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群体,始终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努力为创新创业营造最优环境。
今年新年第一会上,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常州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鼓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指出要营造理解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发展环境。
不仅如此,近年来常州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提升民营企业“话语权”。
常州市工商联连续8年实施两轮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累计培训人员超5.4万人次,造就了一支具有开拓精神、前瞻眼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地方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典型做法全国推广。
把实体经济作为城市必须坚持的“长期主义”,常州为民营经济撒下肥沃的创新“土壤”,不断续写着“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双向奔赴。
正是凭借这般持之以恒、日复一日的坚定行动,常州民营经济这片繁茂森林方能愈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进而为城市能级的持续跃升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